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模式与经济学发展

中国经济模式与经济学发展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结构性问题又一次凸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扩张型的投资推动;外贸依存度过大;等等。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日益成为一种普遍共识,转型问题也成为当前的讨论热点。因此,构建能够深入解释现实、指导实践并具有创新理念的中国经济学成为当务之急。图1从转型问题到中国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中国经济模式与经济学发展

2008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结构性问题又一次凸显: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扩张型的投资推动;外贸依存度过大;等等。这些结构性问题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既已有之,然而十余年之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为扩大。虽然骄人的GDP增长数字足以让中国经济堪称奇迹,但在结构性问题更为凸显的情况下,这种奇迹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令人怀疑。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日益成为一种普遍共识,转型问题也成为当前的讨论热点

那么,为何过去转型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仅为纸上谈兵,结构性问题在现实中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更加加剧?在当前危机过后,又一次转型的机遇下,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

我们认为,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具有形式上的科学性,但其分析框架具有局限性。第一,偏重技术分析,而忽略制度和历史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立基于发达国家相对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家制度以及社会结构的现实,因而技术性的分析在现实中更有意义,制度成为外生假定条件,历史分析则在“方法论之争”后逐渐淡出主流。第二,客观上代表了发达国家单方利益。西方主流经济学脱胎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无形中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并附带着输出西方的价值意识形态。

简单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显然会误读中国经济的现实,进而形成不了正确的决策。例如,简单套用凯恩斯理论分析中国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如果简单扩大政府支出,在中国当前财政体制改革未完成、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现实下,增加的政府支出大多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反而刺激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进而加剧、产能过剩;如果扩大居民收入,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个人所得税机制和工会组织,简单的加工资最后就只加到了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职工身上,城乡居民之间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增大;如果实行积极货币政策,在原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低利率带来的巨大信贷资金,要么流入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加剧、产能过剩,要么流入股市、房市成为投机资金加剧金融风险。这些问题在中国的现实决策中都确实发生过。因此不难看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容易将制度和历史分析忽略,从而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现实,进而不能科学指导现实中的经济决策。这是造成过去十年中国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www.xing528.com)

在当前中国面临新的转型机遇时,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模式必须有正确的解读而不能误读,从而形成正确的转型目标;另一方面,要使这种目标真正影响现实中人们的行为,使国内外的各种决策者(政府、企业、个人)都能朝正确方向行动,则必须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革新现有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有利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因此,构建能够深入解释现实、指导实践并具有创新理念的中国经济学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认为要使转型成功实现,必须构建中国经济学,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本文将以此为线索,第一部分做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解读中国模式,第三部分明确转型目标,第四部分展现争夺话语权的必要,第五部分总结。

图1 从转型问题到中国经济学的内在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