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显著:规模治理取得突破

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显著:规模治理取得突破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民勤县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有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理念,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项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民勤县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显著:规模治理取得突破

对于大自然带来的灾害与痛苦,人类似乎只能无言承受。

1993年的“5·5”黑风暴、2010年的“4·24”特强沙尘暴……给人们一个教训、一个警示!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柳会、柴会到解放后的防沙林场、三角城林场、治沙站及数百个社队农村,不屈不挠的他们举起向沙漠进军的旗帜,前赴后继,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拉开了与风沙长期斗争的战场。

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号召组织下,群众性的治沙活动更是风起云涌、层出不穷,民勤人共同筑起了保卫绿洲的绿色屏障,局部地区风沙侵蚀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2000年8月,民勤县举全县之力,振民众之心,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实施红崖山绿色保卫工程,进而在全县打响了一场生态建设的攻坚战。经过社会各界群众两个多月的苦战,民勤县当年共完成压沙面积9754亩,占计划任务8159亩的119.5%,其中在老虎口区域完成压沙造林704亩。

自2001年开始,民勤县每年发动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义务压沙造林活动。

在民勤人民掀起新一轮治沙高潮的同时,民勤生态危情引了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多次就民勤问题作出指示,并发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生态治理宣言

2007年国庆期间,温家宝总理实地考察民勤的防沙治沙工作,提出要打好三套“组合拳”,打赢绿洲保卫战,提出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治理要求和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的治理目标。

总理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决心和信心,社会各界踊跃参加生态建设,民勤大地刮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春风,生态建设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被列为“国字号”工程。同年,民勤县以老虎口为阵地,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

在民勤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提出政府组织筹资、部门规划指导、乡村出人出力的生态治理机制,老虎口治沙由过去的小范围、小家小户、传统式,向科学化、大规模、群体性转变,全县干群联手、上下齐动,打响了规模宏伟、声势浩荡的全县性防沙治沙攻坚战。至此,民勤治沙跨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饱受风沙之苦的当地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林业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力植树造林,累计实施工程治沙造林18.53万亩。尤其是2010年,市县提出“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 的生态治理机制以来,民勤县每年完成工程治沙4万亩以上。

一个又一个的高大沙丘被金黄的沙障、郁郁葱葱的梭梭包围,老虎口被束缚了,西大河被征服了,青土湖重显昔日碧波荡漾的美景,全县生态建设持续好转。

“到2020年,民勤北部湖区要出现总面积大约70平方公里左右的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旱区湿地”,这是重点治理规划的任务,也是市县两级奋斗的目标。2010年以来,累计向青土湖下泄水量6090万方,使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连续三年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2012年达到15平方公里。据甘肃省水文局观测,2012年全县地下水位平均较上年上升0.085米,青土湖地下水位较2007年上升了0.54米。

面对治理区立地条件差、治理成本逐年增加、国家投资杯水车薪、没有项目依托的艰难困境,民勤人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不懈、前赴后继、抱团作战,最终获得成功,在人类治沙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总结民勤的治沙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早期群众自发、小规模、自扫门前雪式的治沙造林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社会建设日趋发达,人们的生态诉求日益增长,有组织的、大规模、正规化的治沙造林模式已成为新时期风沙长期斗争的主力军。(www.xing528.com)

2008年以来,民勤县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综合规划、科学施治、优化模式的方针,实行全县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工作机制,全县生态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2010年,民勤县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有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理念,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项目,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

出台《压沙工程管理办法》,成立专业治沙队伍,民勤治沙正式步入正规化发展的路子。

制定《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鼓励当地群众大力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搭建了生态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桥梁,实现了“治沙”与“治穷”的初步融合。

《民勤县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是沙区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

老虎口、西大河等重点风沙口,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绿色”替代“黄色”成为主旋律。

青土湖,干涸近半个世纪后又现浩瀚湖面。

黄案滩,关闭的96眼机井中7眼自流成泉。

从2008年开始,大滩乡上泉村村民白会本每年都要参加治沙造林,从治沙造林中获得收入,贴补生活。2012年,他在这里承包了梭梭林1000亩,当年在承包的500亩梭梭林上接种了肉苁蓉,每亩投入2000多元。紧靠他的承包区的是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是同一年承包了老虎口的梭梭林,当年5月,天盛公司与兰州大学郑国锠教授合作开展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他们的种子经过特殊处理,第二年就出土了,采收了好多种子。

沙治住了,农民又有了收入,将承包的沙地管护、治理好的动力更胜从前。

这几年,是民勤防沙治沙投入最大、出台政策最多、推行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佳的阶段。

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民勤县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沙的威胁,水的恐慌,仍然无时无刻地折磨着民勤,使得这片广袤的绿洲依然处在十分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昔日狂暴肆虐的老虎口,今日已变得黄田锁龙,恬静安谧。这似乎是一个美丽的启示:民勤绿洲不会消失,只要尊重科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就会变成一杆防沙治沙的旗帜,会在民勤人民的手中青春永驻,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繁荣富裕!

(作者系民勤县林业局林业工程师,业务股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