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门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分工的变迁

澳门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分工的变迁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内地移民的涌入和城市商业社会的发展,助推了澳门近代城市化的进程。1867年人口调查显示,澳门半岛已有大量华人从事非农产业。值得一提的是,两次人口普查的职业分类多达102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城市专业化分工的精细程度。[62]因此,可以说,从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至19世纪中后期,澳门已经初步完成了由渔农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过渡转型。

澳门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分工的变迁

葡萄牙人赁居澳门开始,澳门本土居民就参与了对外贸易相关的贩货、通译、工匠、建造等行业,这种围绕葡人转口贸易为中心的职业结构一直延续至19世纪前期。[58]嘉庆十四年(1809年)广东巡抚韩崶观察,“其华人在澳开铺落业者,男妇共有三千一百余名口,因夷人止知来往贸易,凡百工所备,均需仰给于华人,而贫民亦可藉此稍沾余利,历久相安,从无争竞”。[59]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清政府对澳门管治权的逐渐旁落,以及渔农社会和保甲制度的瓦解,居澳华人逐步丧失了原有的土地和行政隶属关系,纷纷加入营商牟利的新市民行列。以望厦村为例,1867年人口普查统计为8182人,而1871年人口普查统计则锐减至4785人。[60]再加上为避战乱而纷至沓来的华人富绅,华商阶层不断充实和扩大。大量内地移民的涌入和城市商业社会的发展,助推了澳门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在这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风俗宗教习惯的冲击洗礼之下,传统的血缘宗族关系和人情世故不断弱化,而业缘关系、法制观念、冒险精神和城市生活方式则不断拓展和强化,有效促进了澳门由传统渔农社会向现代商业社会的转型。

1867年人口调查显示,澳门半岛已有大量华人从事非农产业。被统计的23841位华人中,除了216位弃婴、学生及罪犯外,从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经商、职员、工人、工匠、佣人、教师、医生、经纪、娼妓等行业,从事第一产业渔民农民、养猪、养羊等职业人口共计519人,仅占总就业人口的2%。[61]1878年的人口职业构成中,位居前十位的依次为海员、工人、女裁缝、未分类的职员、仆人、小贩、木匠、苦力、厨师和剥谷壳工人,1896年职业人口位居前十位的分别是海员、仆人、女裁缝、商业雇员、未分类的职员、小贩、学生、商人、艺术及手工艺师和木匠。在1878年和1896年两次人口普查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和渔民就业人数均未进入前十之列,而工商业者的就业份额不断扩大。值得一提的是,两次人口普查的职业分类多达102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城市专业化分工的精细程度。[62]因此,可以说,从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来看,至19世纪中后期,澳门已经初步完成了由渔农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过渡转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