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实践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实践方法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领导小组制定了《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试点的指导思想、分类布局、工作步骤、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实践方法

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甘肃省的新农村建设把关注民生、惠泽“三农”,解决贫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作为突破口,要求各地区把新农村建设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同发展劳务经济紧密结合,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紧密结合。甘肃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试点先行为原则,通过试点建设,从更深层次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规律性,使全省新农村建设建立在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典型引路、扎实推进。

1.以村为主开展试点先行

试点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领导小组先后四次召开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搞好试点。开展试点,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省政府主要领导指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推进试点工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在相关会议讲话和调研考察工作时,对切实抓好试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领导小组周密部署和指导,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证。

根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领导小组制定了《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以下简称《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试点的指导思想、分类布局、工作步骤、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抓少、抓精、抓好的原则,统筹安排了省里重点抓的首批2个市、12个县区、100个村的试点工作,即嘉峪关、金昌2个市实行整体推进,其他市州各确定1个县区共12个县区[23]作为试点县区,全省86个县、市、区各确定1个行政村、12个试点县区和嘉峪关市、金昌市各增加1个行政村共100个村作为试点村,其中50个试点村是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村选出条件比较好的先行试点。试点实施期限为2006—2008年底,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各自的试点示范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对试点工作给予了各方面的扶持。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省里每年分别从财政和扶贫资金中专项列支3200万元和3000万元,连续3年补助扶持试点建设。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试点单位完善规划,协调项目资金,深入试点单位开展工作指导。

各地和各试点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集中精力开展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工作意见》明确的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社会事业村务管理、精神文明等六个方面的试点预期目标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试点任务,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坚持长期有目标、近期有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理清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如期完成了试点的各项目标任务。

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动员起步阶段(2006年10月前),各级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动员引导和组织发动。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试点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施推进阶段(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各试点单位按照《试点工作意见》和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的试点工作五项原则,根据《试点建设规划》和《试点实施方案》,突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着力实施生产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各项建设。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7月至12月),领导小组从真实考核试点工作成效,切实做好总结验收入手,确定了考核主要是评价各试点单位在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建立机制等方面的工作成绩。

据统计,三年间,全省各级共投入2个试点市、12个试点县区、100个试点村5.5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81亿元(含整合资金),农民自筹1.76亿元。投入试点村通村道路专项资金9587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及物资7200多万元,培训农民17万人次。总体来看,试点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进展顺利、效果良好,主要任务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下一步深入试点和推进面上工作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www.xing528.com)

2.以县为主开展新一轮试点

首轮试点结束后,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决定在省、市、县分层开展新一轮试点,继续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总结经验。这一轮试点,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为期四年时间,省上主抓3市(兰州、嘉峪关、金昌)11县(正宁县、泾川县、民勤县、山丹县、瓜州区等5个非国扶县,西和县、陇西县、会宁县、武山县、夏河县、永靖县等6个国扶贫困县)的试点。与此同时,其他各市州、各县区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不同层次的试点。对省上直接抓的试点市和县,省财政每年每个补助1000万元。试点中,我们突出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健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涉农资金整合制度、农村人才保障制度和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下功夫。经过四年的试点,总结了许多可跟可学的新经验,探索形成了在我省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模式,使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与我省的实际结合得更紧,切入点更准,指导性更强。

3.整体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经过2006年至2012年七年试点后,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全省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全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扶贫攻坚拓展延伸到新农村建设的每个村每个户,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推进,达到了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多元综合效果。

在建设模式上,全省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是旧村改造提升模式。在保持现有村落布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户实施,改善居住条件,培育增收产业。二是中心村建设模式。不囿于村组界限,选择交通、商贸、水电路相对集中的地方,由两个或多个行政村、自然村,建设集中住宅小区,连片规模发展,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社区建设模式。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理念,重点在城郊、中心镇,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界线,整合资源,按照城镇社区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建设居住小区,农民变居民、村组变小区,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四是易地搬迁模式。对居住分散在林缘区、山区等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发展难度大的村社,创造条件搬迁到山塬区、川水区、城郊区,田水电路房、文教医商保综合配套,一次到位。五是牧民定居模式。在甘南藏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地区,改变游牧生活方式,建设定居点,配套水电路、文医教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跨越发展。六是整村推进模式。省上每年确定一批行政村,依托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培育产业,改善基础条件,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推进方式上,省上建立了四种机制:一是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协调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落实,41个成员单位各尽其责,市县具体实施。省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确定一个主题,出台一个实施方案,年终进行一次考核和评比通报。二是规划引领机制。从试点到整体推进,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建设实施,注重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规划配套衔接。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村落布局和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一个模式、“一刀切”。到去年底,全省建制镇建设规划实现全覆盖,乡规划达到99.5%,行政村规划达到70.8%。三是资金筹措机制。以规划为载体,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试点中,仅省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达7.16亿元,全省累计投入达到286亿元。四是评价考核机制。省上制定了《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试点工作评价考核办法》,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等6个方面22项指标,对试点县的工作进行年度评价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