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

加快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河源市客家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还处于初步的起步阶段。河源市的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多处在粗放发展阶段,其在创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成效还有待显示。

加快河源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和必要性

河源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在近年来取得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和整体的经济发展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社会事业、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以及民众的生活幸福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毋庸置疑,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走向高端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省范围内来看还是落后的,而且是全方位的落后,这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有关联外,还与文化的贫乏、文化发掘的严重滞后以及文化事业的落后、文化产业不振有关。与之相对的是,河源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客属范围内或广东范围内,独具发展特色、发展特性和发展前景,独特的资源优势都与客家古邑有关,其资源包括河源市区恐龙古迹、紫金的花朝戏、连平忠信花灯、和平林寨四角楼、龙川佗城和杂技、东源客家黄酒和古村落等。因此,加快发展河源市客家创意文化产业首先是河源实现文化崛起的需要,更是新时期重构客家河源人精神家园的需要,也是河源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软支撑。

但是,目前河源市客家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还处于初步的起步阶段。虽然借助23届世客会的东风在较短的时间里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是距离建设文化河源的目标差距甚远,更远远落后于梅州、韶关、惠州等兄弟市,存在不少亟待解决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制度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内涵发掘不深,真正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创意不多,客家文化特色还不浓。对于客家古邑硬件建设花费的功夫多,摆门面的建设多,而对于与之配套的客家文化软件建设走过样、不重视,导致五县二区的客家文化内涵与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市场发育机制不全,政府大包大揽,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对于展示客家文化场面的热闹下的功夫大,对于如何培育市场运作机制,生产出能够创造出巨大商业价值的客家文化产品则关注不够,更别说“精致产品”。(www.xing528.com)

(3)粗放经营,缺少能够生产出巨大商业价值的创意文化产品。投入客家文化产业经营的商家、企业不多,实力有限,与文化创意严重脱节,故难以形成既能创造价值,又能体现本土特色的,上一定规模、档次的客家文化产品与产业。

(4)投入大于产出,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河源市的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至多处在粗放发展阶段,其在创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成效还有待显示。

(5)缺乏高素质的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发展客家古邑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后靠强有力的文化智力支持,必须外引内育建设一个和多个高水平的文化机构或科研院所,实施联动共建模式,共育高层次文化与创意人才,这对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前期启动和后续建设至关重要。尽管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但是,毕竟客家文化的研究和产业形成还刚刚起步,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人才及其设计人才匮乏,一批国家、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所萌动,难以在短期内发挥重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