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构模型识别研究的提出

结构模型识别研究的提出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此时的需求与供给结构是不可识别的。Koopmans将这种“通过足够大的样本量确定结构参数”的研究定义为结构模型的“可识别性”。此时,Koopmans提出并证明,由于每个方程中都至少包含了1个区别于其他方程的外生变量,因此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都是可识别的。

结构模型识别研究的提出

Marschak(1953)在考尔斯(Cowles)会议上指出:经济学家们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经济数据是由随机的、动态的并且联立的系统生成的。经济学家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测到的数据推知产生数据的机制,从而分析或者预测机制(结构)中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纵观多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无论是对经济模型的改进,还是对统计推断方法的更新,乃至对经济理论的完善,无不紧紧围绕上述的研究目的。然而,正是通过观测数据来推知数据产生的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产生了结构识别的难题。

最早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的文献要追溯至Ragnar(1929)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与供给分析陷阱”(Pitfalls in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is),而Koopmans(1953)详细分析了这个问题的成因,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模型中的识别问题。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需求与供给分析陷阱”的成因。在单一商品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品价格p与数量q取决于需求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则结构方程组可写作:

进一步地,假设斜率α和γ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并且,任意时刻价格p与数量q的观测值都可获得。经济学家期望通过观测到的p和q推断产生经济数据的“真实的”结构,假设方程组(2.1—2.2)即为真实的结构,我们考察下列方程组:

进一步地,假设斜率α和γ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并且,任意时刻价格p与数量q的观测值都可获得。经济学家期望通过观测到的p和q推断产生经济数据的“真实的”结构,假设方程组(2.1—2.2)即为真实的结构,我们考察下列方程组:

由假设α≠γ可知方程组(2.3—2.4)不同于真实的结构,若方程组(2.3—2.4)同样满足观测数据以及对系数和随机冲击的假设,此时,无论可观测的样本量多么大,经济学家也无法通过统计方法推断出真实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也就是说,此时的需求与供给结构是不可识别的。Koopmans(1953)将这种“通过足够大的样本量确定结构参数”的研究定义为结构模型的“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www.xing528.com)

同时,Koopmans(1953)指出,假设单一商品为农产品,若在需求方程中加入劳动者收入i、在供给方程中加入降雨量r为可观测的外生变量,则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构方程组:

由假设α≠γ可知方程组(2.3—2.4)不同于真实的结构,若方程组(2.3—2.4)同样满足观测数据以及对系数和随机冲击的假设,此时,无论可观测的样本量多么大,经济学家也无法通过统计方法推断出真实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也就是说,此时的需求与供给结构是不可识别的。Koopmans(1953)将这种“通过足够大的样本量确定结构参数”的研究定义为结构模型的“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

同时,Koopmans(1953)指出,假设单一商品为农产品,若在需求方程中加入劳动者收入i、在供给方程中加入降雨量r为可观测的外生变量,则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构方程组:

此时,Koopmans(1953)提出并证明,由于每个方程中都至少包含了1个区别于其他方程的外生变量,因此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都是可识别的。也就是说,若可观测的样本量足够大,则能够得到唯一确定的各个参数的值。

此时,Koopmans(1953)提出并证明,由于每个方程中都至少包含了1个区别于其他方程的外生变量,因此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都是可识别的。也就是说,若可观测的样本量足够大,则能够得到唯一确定的各个参数的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