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融合: 生产服务与制造业的新趋势

产业融合: 生产服务与制造业的新趋势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2]Hansen指出,在柔性的知识技术主导型生产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在扩展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均收入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在社会分工以产业间垂直分工为主的情况下,产品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收敛和集中。

产业融合: 生产服务与制造业的新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持续增强,产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周振华对产业融合方面的文献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51]。植草益借助信息通信业产业融合的实例,分析指出近年来有些产业发展受到政府严格限制的局面正在改变,政府对这些产业发展的管制正逐步放松,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相关行业间的壁垒,在各产业行业竞争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里,这些因素还加快了产业融合的进程,致使不同企业之间合并、协作行为的频繁出现。[52]Hansen指出,在柔性的知识技术主导型生产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在扩展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均收入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53]Lundvall和Borras认为由于“无形服务”对制造业生产流程重组和再造的主导作用愈加强化,制造业企业要提高效率就必须积极推动制造业务与服务活动不断融合,这也催生和促进了服务型制造业的出现和发展。[54]汪德华等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55]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特征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更强调个性化,定制化高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消费有形产品的过程中更注重内含在有形产品中的无形服务,这也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产业共生融合程度的增强。

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使得大型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在价值链上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而制造环节在这些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不断被弱化,有的企业甚至把制造环节直接外包给其他企业,大量服务投入产生的增值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此同时,服务业中不断增加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投入也使得传统服务业的一些特征不断被改写,促进了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www.xing528.com)

以上四种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系,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增加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供给主导论则认为对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的增加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效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相互促进的互补性关系;融合论则认为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化,二者之间融合共生的产业关系更加清晰。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在社会分工以产业间垂直分工为主的情况下,产品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收敛和集中。在以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目标导向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势必会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早期会呈现出“需求遵从”的特点;但随着生产的迂回程度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会随之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则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二者的关系又会以“供给主导论”为主;伴随着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都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二者之间的耦合度也不断提高,这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会呈现出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局面,互动融合的程度和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