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助力乡亲脱贫致富

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助力乡亲脱贫致富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层干部的话引起了彭楚政的思考。登上山丘,看到山坡上长的是一片稀疏的玉米苗,他对镇干部说:“群众想富盼富,党员干部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壮胆子、出点子、蹚路子。”彭楚政带领武装部人员率先办起了百亩柑基地,又多次召开村镇干部会议,讲规模经营出规模效益的道理,使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助力乡亲脱贫致富

1988年,彭楚政就任军分区司令员、州委常委不久,便来到古丈县河西镇挂钩扶贫。一个星期里,他走村串户上百家,竟然没有看到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没有发现一个穿新衣裳的孩子,可家家户户的猪圈里都饲养着一头大肥猪。

“为什么不出栏卖些钱?”彭楚政不解地问。“乡亲们养猪是为过年,猪养得越肥脸越有光哩。”镇干部苦笑着答道。

基层干部的话引起了彭楚政的思考。他想: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活习俗,是一道道束缚经济发展的精神枷锁,脱贫致富,首先必须砸烂它。

彭楚政从县里请来养猪专业户进行现身说法,还特意从军分区调来大客车,拉着镇里村组以上干部到邻县养猪养羊基地参观,开阔眼界。他利用到广州出差的机会到传授科学快速养猪的翠竹集团公司,将技术员请进了大山里巡回举办科学养猪培训班。那个冬天,乡亲们不仅掌握了科学养猪的方法,而且把“市场”“效益”“资本”等陌生、新鲜的名词也装进了脑袋,许多人拍着脑袋感叹:“养猪不光能吃肉,还能生钱,能成为脱贫致富的资本,这个理儿过去咋就搞不清?”至20世纪90年代初,河西镇涌现出了上百户畜牧家禽专业户,出售的猪羊达3000多头(只)。普及科学快速养猪法,不仅为河西镇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场思想观念大变革。

河西镇山多耕地少,彭楚政为镇领导出谋划策:要大力提倡上山,发展特色种植业,向大山要经济效益。他带领群众垦荒山、填坡坎,种植了4000多亩经济作物,兴起了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企业”;他帮河西镇办起了历史上第一个镇办企业磷肥厂。

8年后,当彭楚政与河西镇“脱钩”时,全镇已形成百业兴旺的可喜局面,镇办企业利润突破百万元,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成为湘西经济发展一颗耀眼的明珠。(www.xing528.com)

1992年,彭楚政来到吉首市马颈坳镇扶贫。登上山丘,看到山坡上长的是一片稀疏的玉米苗,他对镇干部说:“群众想富盼富,党员干部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壮胆子、出点子、蹚路子。”

彭楚政带领武装部人员率先办起了百亩柑基地,又多次召开村镇干部会议,讲规模经营出规模效益的道理,使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规模种植带来了规模效益,1997年马颈坳镇的柑产量达430万公斤,产值500多万元,仅柑一项,户均收入928元。

彭楚政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扶贫事业,湘西的山山水水印记着他扶贫的足迹。扶贫建校缺乏资金,他群策群力,开源节流,科学筹划运作,创造了40万元建成16所乡村学校的奇迹,继而又带领广大军民苦战10年,新建改建学校502所,让5.3万名山里娃娃走进了希望的殿堂。为寻求扶贫工作突破口,他呕心沥血,领导开展了“523”绿色工程,组织部队和民兵建立了1500多个扶贫联系点,并在全州15万民兵家庭中,倡导兴起了发展山区经济的“六个一”活动。这些扶贫举措,如同弯弯山路上的支支火把,引导湘西20万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如同呈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正在带动着湘西更为广大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