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停奔走,助力脱贫致富——扶贫车间的故事

不停奔走,助力脱贫致富——扶贫车间的故事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年后驻村期满,此时的农林村36户贫困户都已顺利脱贫,村养牛产业和苗木种植业也有了初步发展。2020年,受疫情影响,油纸工艺伞行业受到了冲击近乎全线停产,而我们的“扶贫车间”第一时间复工复产,开始生产成品,6月以来天气渐热,加之受到鼓励地摊经济发展的影响,刚出品的一次性卫生竹筷和烧烤签已经供不应求。为了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为了不让一个乡亲在全面奔小康路上掉队,我继续在扶贫路上奔走。

不停奔走,助力脱贫致富——扶贫车间的故事

莫志敏

又是一夜暴雨,天微亮,我赶紧约上村支书去几个塌方点查看,雨已渐停,但河道旁匍匐整齐的禾苗显示着昨夜山洪的施虐。途经张慎开老人家,屋前屋后巡视了一遍,没有什么异样。张老是个“五保户”,去年我们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又发动村党员出义务工帮他在原址建了新房。此时张老已经做起了早饭,看见我们忙热情地招呼:“搭帮莫书记啊,不是党的政策好,落这么大的雨,我那几间土坯房只怕早塌了。”

老人口中的莫书记就是我,我叫莫志敏,现在是湘潭市民政局派驻湘乡市栗山镇巴江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2015年初,当听到选派驻村扶贫干部的消息,我立马主动请缨,当时单位领导考虑到我小孩年幼,父母身体不好,劝我慎重,我坚定地说:“我的老家也是个贫困村,我了解他们的疾苦,我想为乡亲们做点事,我出生于农村,却没有在农村真正生活和工作过,我想补上这一课。”就这样,我先是来到了翻江镇农林村,驻村以后,我立刻走村入户,掌握第一手情况。当时农林村刚由两村合并,村干部之间矛盾很深,由于地处山区,原两村间甚至连一条路都没有,办个事还要从下面的村绕道,村民间合村不合心。面对如此窘境,我先争取资金在两村间修了一条“连心路”,打破地域上的天然隔阂,又动员在外打拼的几名年轻党员回村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新鲜血液的加入,使这个濒临涣散的村级组织重新焕发出战斗活力。人心初定,我便思索起了全村的脱贫大计,农林村背靠大山,田地很少,没有什么资源,走访中我发现有一处的村民分组比较奇怪,虽互为邻居,但却分属二、三、五组,原来二、三组的村民以前都住在大山深处,近年来才陆续搬迁至山脚,虽然生活方便不少,但穷根并没有拔掉。我坚持让房东带我上去看看,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手脚并用,我终于来到了原来二组所在地廖家棚,走进山坳的我眼前豁然开朗,长满荒草的梯田不正是优质牧场吗?下了山我便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又积极跑部门争取修路和产业扶持项目资金,不久的一天夜里,二、三组的贫困户们在我的住处按下了红手印,村里的第一家合作社,由13户贫困户出资入股的“农林高山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终于成立。三年后驻村期满,此时的农林村36户贫困户都已顺利脱贫,村养牛产业和苗木种植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可当单位因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问我能否再坚持的时候,我没有犹豫便接受了新的任务,因为在这段工作中,我已经深深领悟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就这样,2018年3月,我又被派驻到有着124户贫困户,脱贫任务更为艰巨的栗山镇巴江村。

有了三年的扶贫经验,来到巴江村的我思路更加清晰,我首先重点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难问题,在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9户贫困户、“五保户”在一年内顺利住进了新居。2019年和2020年的夏季,湘乡地区发生了连续强降雨,看着几栋危房改造后还未来得及拆除就在大雨中倒塌的旧房,我不仅有些庆幸,如果不是第一时间改造了危房,如果贫困户在雨季还住在土坯房里,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索,如何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我觉得必须走好两条路:一是要抓紧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以及村两委“一班人”,做实做细每项工作,以群众之所需为自己之所需,巴江村还成立了以年轻党员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村里哪家有困难,服务队就到哪家去解决,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巴江村党支部2018年荣获湘潭市首批“五星党支部”荣誉称号。巴江村竹林资源丰富,紧邻著名的“油纸伞之乡”湘潭县石鼓镇,我恰好是石鼓人,立马动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去学习。2018年6月,从事伞骨加工的巴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使村里30余位留守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上了工,还带动了一批村民在家开办家庭作坊进行伞骨配件加工,村里遍山的楠竹也卖出了好价钱。贫困户廖海根因为智商不高人也懒,50多岁的人了一直讨不到媳妇,靠着低保金过日子,自从在车间做事,手里的存款日渐增多,人也越发勤快,每次看见我就乐呵呵地打招呼,讨上媳妇已经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www.xing528.com)

看着刚上马的“扶贫车间”每日红红火火,我却生起了一丝担忧,产品单一,一定会有隐患。我和车间黄老板说起了我的想法,他也正有此意,经过一番学习和市场考察,我们终于下了决心,再建一处厂房,先生产竹丝,待竹丝生产工艺成熟后,再进行竹丝深加工,生产竹筷、烧烤签、香竹签等成品。2019年,看到石鼓镇的油纸工艺伞业务火爆,周边乡镇又陆陆续续地冒出了几个伞骨加工厂,伞骨的价格突然大跌,几无利润,看到此情景,我们干脆关闭了伞骨生产线,开足马力加工竹丝,并着手引进生产线,开始准备竹筷等成品的生产。2020年,受疫情影响,油纸工艺伞行业受到了冲击近乎全线停产,而我们的“扶贫车间”第一时间复工复产,开始生产成品,6月以来天气渐热,加之受到鼓励地摊经济发展的影响,刚出品的一次性卫生竹筷和烧烤签已经供不应求。此刻的我不仅又一次庆幸,更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扶贫工作中,产业发展不能仅靠一腔热情,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三年来,巴江村的百姓早已经把我当作了“村里人”,有什么大大小小的困难都习惯先找莫书记,谁家的小孩考上了大学也不忘向莫书记报个喜。刚驻村的时候我的女儿3岁,现在已小学4年级,父母住院,也只能在周末的时候去看看,开车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办事饿了就在路边吃碗粉。当别人问起这些年我是否后悔过,我说,对家人确实太亏欠,但是看到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贫困户愁颜变笑脸,便感觉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和坚守的动力,能够成为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见证者,我的人生更有意义。为了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为了不让一个乡亲在全面奔小康路上掉队,我继续在扶贫路上奔走。

(作者系湘潭市民政局老区办主任,现派驻湘乡市栗山镇巴江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