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地利用政策对中国生态扶贫的影响

土地利用政策对中国生态扶贫的影响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土地利用政策要求严格保护农田不被用作其他用途,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如下:立足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继续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潜在可用土地资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对中国生态扶贫有重大影响。

土地利用政策对中国生态扶贫的影响

中国的土地利用政策要求严格保护农田不被用作其他用途,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现如今,我国的国土空间被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分别为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控制土壤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我国一共设立了22个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如下:

(1)立足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继续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2)合理利用土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3)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潜在可用土地资源。

(4)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包括以下几项: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分类确定土地用途,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转用审批。

(2)基本的农田保护制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3)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省级评定,建立补充耕地储备制度,将荒地转化为耕地。

(4)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www.xing528.com)

(5)农用地管理政策:调整播种结构,保护耕地,以利于生态恢复。

(6)鼓励农民种植政策:废除农业税,提高粮食生产补贴。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执行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将会对我国生态扶贫产生重大的间接影响。正如上所述,中国的国土空间被划分为四个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是充分考虑到了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而作出的决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三)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四)禁止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我国的城市化政策对中国生态扶贫有重大影响。为了形成一个合理的城镇化模型,我们应该创建城市群体来提升城镇化。这些群体能够逐渐形成一个高效、合作、稳定的空间模式,其中以沿海地区、北京—广州、北京—哈尔滨沿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铁路为横轴,贯穿主要城市群体,同时穿插有永久性可耕地及生态功能空间。那些人口分散、资源缺少、发展条件落后的区域城市群体应该着眼于已经存在的城市、县、镇等作为区域联合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人口聚集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