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解析行为科学理论

深入解析行为科学理论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动机,进行分析,以便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成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梅奥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深入解析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生产规模扩大,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提高,新技术成就广泛应用于生产部门,新兴工业不断出现。同时,社会经济中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剧,工人不满和对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古典管理理论重物轻人,强调严格管理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一些管理学者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行为科学理论。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动机,进行分析,以便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成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

1.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Mayol,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后移居美国,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1924—1932年,梅约应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邀请,参加了该公司设在芝加哥附近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电话机厂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即著名的霍桑试验。1924年,根据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设,进行照明的质量与数量同工业效率的研究,通过照明强弱的变化与产量变化的关系来分析工作条件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工作条件与环境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与人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试验和采访工作,结果表明,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梅奥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经过研究,最后他们得出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把人当成“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梅奥则认为,工人是“社会人”,影响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方面的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如他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受人尊敬等等。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其成员的行为。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和周围人的关系。梅奥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要力争使职工在安全方面、归属感方面、友谊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对此需求是因人而异的。

这个时期的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演进后成了后来的行为科学。(www.xing528.com)

2.行为科学理论

继梅奥之后,大批研究者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引进企业管理的领域,系统地研究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行为科学在提高对人的行为预测以及激发、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有: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斯金纳的“强化动机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2)同企业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等。

(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有: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等。

(4)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在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有: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统一体理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斯托格第和沙特尔等人的“双因素模式”;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

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改变了对人的看法,主张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这对西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为科学的后期发展中,有一种把行为科学同古典管理理论调和起来的倾向,这反映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局限性。但是,行为科学的许多主张和做法非但没有被当代西方的管理学者所抛弃,而是被更多管理学者研究和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