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框架探析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框架探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计划和对策方案,为中国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提供了政策框架。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一定是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绿色、生态、和谐、宜居为目标,向着更加注重减量提质方向转变。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框架探析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1994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制定和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可持续城市的目标: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计划和对策方案,为中国政府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提供了政策框架

过去十几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经济结构已经从过度依赖粗放型制造业迅速转向低碳型服务业。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兼顾经济与环保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源于中国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制度建设中。中国政府积极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倡导绿色、生态、低碳、循环的理念,力争改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为代价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在可持续城市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兼顾发展、和谐、创新的特色之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好对接,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www.xing528.com)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该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2015年10月,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两个阶段的建设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保证和体现。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长远发展规划之中,并将生态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一定是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绿色、生态、和谐、宜居为目标,向着更加注重减量提质方向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