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胜任力及其作用?

如何理解胜任力及其作用?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看,胜任力概念可以从学科派系和属性取向两个方面理解。与教育学派不同,心理学派认为胜任力的作用是提高个体在工作情境下的绩效表现,而不是学业或其他行为表现。该学派认为胜任力是针对组织整体来说的,它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必备要素。这一取向的拥护者认为特征取向研究者对胜任力的定义过于模糊,而且个人特征不易观察,因此将胜任力视作个体行为更为合理。

如何理解胜任力及其作用?

胜任力一词源于英文Competency,有能力、才干和技能的意思,因此胜任力有时也被称为能力、素质、资质和胜任特征。一般来讲,胜任力、资质和胜任特征这几个词在含义上较接近,但能力和素质有所不同。能力(Ability)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体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是胜任力的一个构成要素。素质(Innate Quality)是个体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经验因素所形成的身心倾向,它反映的是个体在普适状态下的特征,并不是专门针对组织、工作和职位来说的。与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的习惯相一致,本书使用胜任力这一术语。

那么,什么是胜任力?这个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矛盾和争议,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胜任力作了界定。总体来看,胜任力概念可以从学科派系和属性取向两个方面理解。

)学科派系

胜任力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含义,大致分为教育学派、心理学派和管理学派三个派别(Markus等,2005)。

(1)教育学派(Educational Approach)。该学派从技能开发、业绩标准和荣誉证书角度界定胜任力。实际上,胜任力概念最早是从教育学派衍生出来的,不过在教育学派中胜任力往往被称为“资质”,例如测验成绩、资格证书等。

(2)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Approach)。该学派从行为的影响因素角度界定胜任力。该学派认为胜任力是导致个体产生高绩效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动机、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的综合体。与教育学派不同,心理学派认为胜任力的作用是提高个体在工作情境下的绩效表现,而不是学业或其他行为表现。

(3)管理学派(Business Approach)。该学派从组织竞争优势角度界定胜任力。该学派认为胜任力是针对组织整体来说的,它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必备要素。与心理学派相比,管理学派更关注战略层面的组织胜任力,而非个体层面的员工胜任力。

)属性取向(www.xing528.com)

根据内容属性,胜任力有特征取向和行为取向两种界定(Kurz和Bartram,2002)。

(1)特征取向(Trait-based Perspective)。它认为胜任力是个人具有的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特征,正是这种特征导致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区别。早期心理学家试图从优秀员工身上探寻事业成功的奥秘,力图弄清楚哪些个人特征能带来卓越的工作绩效。这些研究者发现内在动机、特质和价值观等个人特征具有这些作用,因此将胜任力定义为导致高工作绩效的一系列个人特征的综合。

(2)行为取向(Behavior-based Perspective)。它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用来完成和实现工作目标的行为或行为组合。这一取向的拥护者认为特征取向研究者对胜任力的定义过于模糊,而且个人特征不易观察,因此将胜任力视作个体行为更为合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综合了特征和行为两种取向,认为胜任力是一种可以体现个人内在特征的行为倾向。

总体来看,特征取向在美国较为流行,胜任力被认为是个体为达到既定结果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或态度,突出“人是什么”;行为取向在英国较流行,胜任力被认为是个体为达到既定结果而必须表现的行动、行为或产出,突出“人做什么”。从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来看,特征取向和心理学派的观点最受关注。表4-1列出了胜任力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综合起来,本书认为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一系列潜在的、可测量的特征集合,具体包括知识、技能、个性、动机和社会角色等。

4-1 胜任力的定义

978-7-111-43358-3-Chapter04-1.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