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的基准回归分析

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的基准回归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2反映了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全样本的基准回归结果。表3-2市场规模城市集聚效应的基准回归结果续表续表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然而,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会降低该地区城市集聚水平。正如前文所述,不同层次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之间确实存在“U”型关系。当邻近地区市场规模的临界值约等于9.905时,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影响为0。

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的基准回归分析

基于2001—2013年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本章中应用面板数据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全样本估计,同时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表3-2反映了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全样本的基准回归结果。为了便于比较和检验各变量参数估计的稳健性,模型(1)-(6)分别列出了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下不含控制变量以及包含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均为城市集中度。模型(1)仅考虑本地市场规模、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估计结果显示,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的扩大,均有利于城市集聚水平的提升;而邻近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会抑制城市集聚水平的提升,说明来自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会导致本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产业的外流。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本地市场规模与邻近地区市场规模、本地市场规模与国外市场规模、邻近地区市场规模与国外市场规模的交互项,考察不同类型市场规模之间交互效应对城市集聚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本地市场规模与邻近地区市场规模、本地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的交互项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本地市场规模与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之间是显著地替代效应。也就是说,一方面,在本地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可以通过国内市场一体化或扩大国外市场规模来弥补。如改革开放后的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就是最好的例子,巨大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外部市场,使得国内、国际的产业、资本在沿海地区集聚形成城市集聚中心。另一方面,当邻近地区市场规模过大时,也会有本地生产要素流出的风险,降低本地城市集聚水平。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即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在促进城市集聚过程中是互补的,说明在国外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的扩大,会更大限度地促进城市集聚作用。模型(3)又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本地市场规模、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的平方项,分析不同类型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非线性效应,是否存在空间经济学的先建优势,或者成为进入市场的初始规模。估计结果显示,不同层次的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作用均表现出递增效应,但这种递增效应需要具备一定的初始规模,即市场规模和城市集聚水平之间存在类似“U”型关系:在临界点之前,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城市集聚水平的提升;而达到临界点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提升城市集聚水平。本研究更关注临界点出现的位置。在这个“U”型关系转折点处的市场规模等于其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两倍之比,下面以模型(6)为例进行讨论。

表3-2 市场规模城市集聚效应的基准回归结果

续 表

(www.xing528.com)

续 表

注:圆括号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6)均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

模型(4)-(6)是在模型(1)-(3)基础上控制了可能影响城市集聚的五个控制变量后的估计结果,与没有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即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张和国外市场规模的扩大确实可以显著提升地区城市集聚水平。然而,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会降低该地区城市集聚水平。在城市集聚过程中本地市场规模与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之间的替代效应以及邻近地区市场规模与国外市场规模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即当本地市场规模较小时(一个地区受限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时),可以通过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来弥补,而且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和国外的市场需求是互补的。正如前文所述,不同层次市场规模与城市集聚之间确实存在“U”型关系。以模型(6)的估计结果为例,当本地市场规模(RMS_pgdp)约等于9.064时,本地市场规模的城市集聚偏效应为0;当市场规模(RMS_pgdp)小于9.064时,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城市集聚水平;而在数据集中,仅有17.87%的样本本地市场规模小于9.064,有82.13%的样本本地市场规模大于9.064,说明只要当本地市场初具规模时,市场规模的扩大就能够显著提升城市集聚水平。当邻近地区市场规模(NMS_pgdp)的临界值约等于9.905时,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影响为0。然而样本集中仅有5个样本的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大于这个临界值,因此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促进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总体上邻近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城市集聚水平,与线性模型估计结果一致。而国外市场规模(FMS_export)在这个“U”型关系中临界值为负的44.279%,所以国外市场规模扩张对城市集聚的效应均在这个“U”关系的右侧,即国外市场规模扩大与城市集聚水平提高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线性模型估计结果一致。经计算,在样本均值处,本地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偏效应为206.859,即当市场规模(RMS_pgdp)提高1%,城市集中度会提升206.859个单位;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偏效应为-337.734,即当邻近地区市场规模(NMS_pgdp)提高1%,地区城市集中度会降低337.734个单位;国外市场规模对城市集聚的偏效应为1.917,即当国外市场规模(FMS_export)提高1%,地区城市集中度会提高1.917个单位。此外,本地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工资水平的提升、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均可以显著地提升城市集聚水平。

综上所述,当本地市场初具规模时,本地市场需求扩大能够显著地提高城市集聚水平;而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扩大基本会削弱本地区城市集聚水平,国外市场规模扩大,则会显著提高本地城市聚集水平。此外,在城市集聚过程中,本地市场规模与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表现为显著的替代效应,而邻近地区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之间则是显著的互补效应,即在本地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的地区,可以通过扩大来自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或国外市场需求来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