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产业地理政治影响:构建分析框架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产业地理政治影响:构建分析框架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与他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给美国各产业利益带来分配性的影响,一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赢家”,另一些产业则成为“输家”。产业地理政治则是指产业的“经济地理与它在其中运作的政治制度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政策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产业利益集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相关行政部门和总统。如2009年美国对华实施轮胎“特保”即属此类。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产业地理政治影响:构建分析框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美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高科技制造与服务业)向海外转移。美国与他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一方面给美国出口竞争型产业带来了收益,为美国国内与对外进出口相关的服务业(如零售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部分造成了美国进口竞争型产业(如传统制造业或“夕阳产业”)的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国际贸易给美国各产业利益带来分配性的影响,一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赢家”,另一些产业则成为“输家”。在美国这样的代议制国家里,产业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其所在选区议员的重视。然而,国会的两院制结构和不同的议事、立法规则限制了单一产业对国会的政治影响力,也决定了产业若想在国会山阻挠或推进利己的对华贸易政策,就必须与其他产业或非产业利益集团开展对国会结盟游说,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地理支持空间,亦即尽可能争取其他选区、州议员的支持,以赢得两院多数票的支持。

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概念泛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或服务部门,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产业等。[1]目前这个概念已涵盖各种制造和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行业,如农业中的林业畜牧业渔业,制造业中的钢铁、汽车、铸造行业,服务业中的零售业、软件业,等等。此外,企业或公司往往是产业的载体,其运作也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地理又称产业经济地理,即指产业从事经营活动所在的场所(location)。产业经营场所则包含地理范围(geographical reach)和地理集中度(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两个维度。在美国,产业的地理范围指产业的财富生产地所跨越的州和选区的数量,亦即从事同一产业经营的州、选区的数量,它标志着产业地理分布的深度。地理范围指产业地理分布的广度。地理集中度则指产业分布的州和选区在空间上的距离远近。从事同一产业经营的州、选区距离越近,则地理集中度越高,反之亦然。产业地理政治则是指产业的“经济地理与它在其中运作的政治制度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2]就美国的情况来看,这里的“政治制度结构”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立法、行政、司法)之间在关涉产业利益决策上的权力分配及互动机制。(www.xing528.com)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混合体。[3]广义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个国家试图影响外部经济环境的那些行动的总称”。狭义的对外贸易政策特指进口和出口政策。[4]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大致可分为立法性贸易政策制定和执法性贸易政策制定两类。立法性贸易政策制定指创制一项具有公共法律效力的贸易政策。一般历经从议案提出到两院通过再到总统批准的立法程序。其政策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国会和总统。如含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即属此类。执法性贸易政策制定指针对特定的贸易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以落实相关的贸易法规。一般历经产业利益集团提出贸易救济请求、商务部和准司法性独立机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和建议、行政部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财政部、劳工部、商务部)审查和协商、总统最后决定的系列程序。其政策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产业利益集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相关行政部门和总统。如2009年美国对华实施轮胎“特保”即属此类。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章将产业地理政治影响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其一是贸易对产业利益的分配性影响与产业的贸易政策偏好间的关系;其二是产业经济地理与美国制度结构(主要是国会)间的互动;其三是国会与行政部门、准司法性独立机构间在外贸政策制定中的互动。[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