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能片面理解、泛化和滥用“新常态”

不能片面理解、泛化和滥用“新常态”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种有意唱衰中国经济增长的论调,不仅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而且也背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的本来内涵和深刻意蕴。但是,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这一概念进行泛化甚至滥用,把这一概念几乎变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提出了诸如“改革新常态”等所谓“新概念”。

不能片面理解、泛化和滥用“新常态”

习近平同志自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针对国际和国内各方面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不仅直接体现了习总书记本人的执政理念,也体现着党中央对新时期各种重大问题所做出的科学分析和英明决断。因此,正确理解习总书记的各种重要讲话精神,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各种社会正能量,从而有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如果不能科学理解甚至随意解读,就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造成干扰。自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新常态”一词以来,人们对“新常态”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发挥,其中既有对这一概念和理念的正确阐发,也有对这一概念的片面解读、泛化甚至滥用。

就后一个方面来说,一些人没有全面、准确地把握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新常态”的科学内涵,片面强调甚至有意夸大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增长速度相对变缓的事实,错误地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并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是所谓的“新常态”。事实上,经济学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虽然当下以及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相比过去30多年平均两位数字的速度而言相对变缓了,但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一个具有更高质量的中高速发展状态,中国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那种有意唱衰中国经济增长的论调,不仅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而且也背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的本来内涵和深刻意蕴。

其实,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时,首先突出强调的恰恰是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在前不久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全面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准确内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总书记还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www.xing528.com)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发展决策,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的更加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如上所述,就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一词的本来含义来说,它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阶段性新特征的一种理论概括,并不涉及任何其他领域的内容。但是,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将这一概念进行泛化甚至滥用,把这一概念几乎变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提出了诸如“改革新常态”等所谓“新概念”。其实仔细想来,这些概念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例如,就“改革新常态”这一提法来说,既不符合中央文件的相关提法,也违背了一般的思维和语法逻辑。就中央文件的提法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什么“改革新常态”;就一般的思维和语法逻辑来说,改革本身是一种行为和过程,改革本身很难说有什么“常态”或“非常态”,也没有什么“旧常态”,当然也就更没有什么“新常态”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像“政治新常态”“改革新常态”这样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所谓“新概念”的提出,不仅不是什么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偏离了中央文件和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从而在客观上有可能会起到误导民众甚至党员干部思想的负面作用。因此,这样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新概念”最好还是休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