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第七篇:理论张力与现实价值

《资本论》第七篇:理论张力与现实价值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恩格斯称赞《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很精彩”,是“结论性的总结”。毋庸置疑,世纪之交,第七篇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张力和鲜活的现实价值。劳动价值论丧失生命力从而被送进价值学说史陈列馆的物质条件和理论条件远远尚未成熟。这里讲的总收入实际上是包括工资、利润、地租,以及资本的维持费即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而纯收入才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资本论》第七篇:理论张力与现实价值

恩格斯称赞《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很精彩”,是“结论性的总结”。毋庸置疑,世纪之交,第七篇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张力和鲜活的现实价值。

这就需要我们读经典原著。恩格斯强调指出:“对于那些不会读或不愿意读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在读第一册[28]时就已经不是花费必要的力气去正确理解它,而是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解释它的人来说,无论你下多少功夫都是徒劳无益的。而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对于这些人来说,我的改写顶多只有解说的价值,而且是对某种没有出版的和没有机会见到的东西进行的解说。但是,在初次争论时,就必然要查对原著;在一而再、再而三进行争论时,全部出版原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29]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资本论》的红线和硬核。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动摇。劳动价值论丧失生命力从而被送进价值学说史陈列馆的物质条件和理论条件远远尚未成熟。联想到国内流行的新生产要素理论,否定马克思关于1830年以后的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的判断,以及津津乐道市场供求均衡多元要素价值论,倍感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应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

第二,批判西方发展观,弘扬马克思发展观。这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第七篇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一方面“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三个有利于”:“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30]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因此对李嘉图来说,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究竟是毁灭土地所有权还是毁灭工人,这是无关紧要的……穆勒并不掩盖资本同劳动的对立。他说……工人阶级必须代表不发展,好让其他阶级能够代表人类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以及过去的一切社会所赖以发展的对立,是被宣扬为必然规律的对立,也就是被宣扬为绝对合理的现状。”[31]

这就是论证资本剥削劳动合法性的“李嘉图—穆勒定律”[32],也是西方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以牺牲劳动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工人阶级必须代表不发展,好让其他阶级能够代表人类的发展”,推崇和宣扬资本剥削劳动逻辑及其正当性——旨在证明资本主义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生产方式,并且被称为资本主义“绝对合理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最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3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性和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发展观,任重道远。我们要聚集在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旗帜下,批判以“李嘉图—穆勒定律”为标志的西方发展观,坚决杜绝资本逻辑和资本所得凌驾于劳动逻辑和劳动所得之上的丑恶现象,把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到底。

(原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5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82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4~35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翻译为“形式”。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92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页。

[11]但是,斯密在分析现实的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时,又意识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维持费用,即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补偿费用是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他为了解决现实经济活动和他上述理论命题的矛盾,又提出了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概念。所谓纯收入,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留供居民享用的资金。这里讲的总收入实际上是包括工资、利润、地租,以及资本的维持费即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而纯收入才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样,斯密通过区别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手法,迂回曲折地把他所说“第四个要素”即“不变的要素”偷偷地塞了进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3页。(www.xing528.com)

[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8~959页。

[1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1~952、947~948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页。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3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4页。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6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6页。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0页。

[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6、306、302、304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页。

[2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1页。

[28]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作者注。

[2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5页。

[3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5~92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页。

[32]详见颜鹏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西方和谐冲突理论》,《红旗文稿》2007年第2期。

[3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