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地域边缘性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短缺,扶贫投资和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甘肃各民族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牧业经济活力逐步增强,农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劳务经济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体制机制保障作用逐步加强。

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地域边缘性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短缺,扶贫投资建设成本居高不下。随着扶贫开发深入推进,政策资金投入边际效益已逐步呈递减趋势,目前尚未脱贫的38.64万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自然环境更加恶劣,基础设施更为落后,要实现这些“硬骨头”地区群众2020年之前全面脱贫、同步小康,所需投入更高,难度更大。在已脱贫各民族地区群众中,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原因,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婚返贫现象仍十分严重,同时很多地区富民产业尚不稳固,农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低,要做到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全面稳固脱贫成果仍需要长久之功。此外,在一些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减贫指标和脱贫政绩,在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农牧民群众实际需求和偿还能力,一味发放扶贫贷款或让群众举债修建房屋,导致一部分贫困群众负债过多,即便未来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因债返贫”问题或将进一步凸显,这是今后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需要引起警惕和持续关注的。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甘肃各民族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牧业经济活力逐步增强,农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劳务经济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体制机制保障作用逐步加强。但是,全省民族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片区的富民产业培育还存在基础条件依然比较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足、特色经济产业链不完善、特色农牧产品市场供需失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难、农村金融创新亟待加强、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特色产业在民族地区脱贫脱困、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仍待提升。此外,一些地区在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方面甚至走了弯路、错路,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无视市场规律,片面强调产业发展规模,导致区域之间扶贫产业雷同,农畜产品严重滞销;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产业扶贫项目时,忽略农村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光鲜项目,不仅长期难见收益,而且存在极大风险性;更有个别地区为了尽快见到扶贫效果,优先扶大户、树典型,不惜拿钱堆样板,扶贫产业沦落成为名副其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甘肃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加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注重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教育提质增效;注重科技下乡和培养贫困地区乡土人才,发挥致富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和意识。但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并非一日之功,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甘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弱、发展能力不足现状尚未得到明显改观。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受文化技能限制,创业就业能力不强,农牧业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下,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参与程度低,增收致富困难。大多数农牧区外出务工人员仍主要从事建筑、农业、服务业中专业要求不高的工种,依靠出卖体力挣钱营生。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保守、陈旧,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强,怕担风险、害怕失败,不敢闯、不敢试、不敢投资,缺乏发展动力和参与意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失,觉得政府和社会的帮扶是应该的。(www.xing528.com)

由于顶层设计和协调落实等原因,一些精准扶贫政策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过程中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扶贫力量和各类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精准扶贫信息数据资料工作过于繁琐庞杂,台账信息、数据平台内容重复,有的图表资料流于形式,实际作用不大。从“双联行动”到“精准扶贫”,甘肃很多民族地区贫困识别信息多次填报,五花八门,堆积如山,不少基层扶贫干部苦不堪言,相对于扶贫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质性扶贫工作而言,精准扶贫资料性工作投入精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干部群众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扶贫力量的损耗和浪费。(2)一些扶贫政策和资金更用于“扶农”而不是“扶贫”,远未真正发挥出扶贫功效。例如,“普惠式”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过去粗放,未充分考虑资金用途和回报预期,相当一部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并未真正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增收产业方面,造成过多的扶贫资金使用浪费;再如,农村低保分档划分过细,覆盖面过宽,一些民族地区农村低保户泛滥,有的贫困农户以获得低保为荣,成了专门等着政府救济的“懒汉”。(3)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与兴边富民、生态安全屏障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其他宏观政策之间,尚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也没有实现精准扶贫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政策之间的统筹性、凝聚性不强,各类政策资金多头投入,未通过扶贫部门而直接拨付相应的行政村或扶贫项目,导致部分扶贫项目精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政策协同机制尚不健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