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病中的地克病简介与B超法诊断方法

地方病中的地克病简介与B超法诊断方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B超法,在上述地区内,若居民的甲状腺容积超过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值,即可诊断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例。(三) 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克汀病简称“地克病”,是由碘缺乏所造成的以精神发育迟滞

地方病中的地克病简介与B超法诊断方法

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和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总称,地方病分布广、病种多、危害大。我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3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危害。地方病病区有决定该病存在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生活在病区的人群及进入病区的外来人群均有可能发病;未发病的健康人离开病区后不会再发病;除去该病的决定因素后,该病逐渐消失。因此,地方病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①发病地点区域性;②致病病因明确性;③控制效果显著性

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由环境中存在与该类疾病宿主生活习性相关的微生物寄生虫引发的一类传染性地方病,如鼠疫、血吸虫病、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等。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中某些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过多、过少或比例失常),超出人体的适应范围而引发的一类区域性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目前我国已经确认的地方病有70多种,曾纳入国家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的有8种,分别是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砷中毒、血吸虫病、鼠疫和布鲁菌病。自1998年起后3种疾病从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范围分别纳入寄生虫病和传染病防治管理范围。

地方病多发生在老少边穷地区,是病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地方病防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应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预防为主、防管并重;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工作策略,着力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协调机制、管理制度和防治网络,推动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得到全面落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碘缺乏病

碘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空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动植物体内都含有碘,碘主要以碘化物形式存在。碘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80%~90%)、水(10%~20%)和空气(5%),长期摄入不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碘缺乏病(IDD)是指机体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的总称,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以及缺碘地区出现的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一)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碘缺乏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危害严重、流行范围广、受威胁人口多。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有13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碘缺乏问题,受碘缺乏病威胁的人群约为22亿。中国是碘缺乏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上海市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1. 地区分布    碘缺乏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以及内陆。从世界范围看,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区、非洲的刚果河流域等都是著名的重病区;我国以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尤为严重。这些高发地带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倾斜、洪水冲刷严重、降雨量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因此环境中碘元素含量极少。碘缺乏病的地区分布总规律是: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内陆高于沿海;乡村高于城市;农业地区高于牧区;河流上游高于下游。

2. 人群分布    在碘缺乏病流行地区,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发病。流行越严重的地区发病年龄越早。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在严重流行地区,男女患病率差别不明显。

(二)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摄入低于生理需要量或过量的碘,从而引起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体征的地方性疾病。

1. 发病原因

(1) 环境缺碘   环境中碘缺乏是目前一致公认的主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饮水、食物及土壤中,碘含量均缺乏或不足。碘是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缺碘可减少甲状腺素合成,从而反馈性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大。

(2) 高碘   碘阻滞效应是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机制。机体摄入高碘时,碘抑制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反馈性刺激促甲状腺素分泌增高,从而使甲状腺滤泡代偿性增生。我国水源性高碘病区和地区分布在河北、山东、山西、江苏等9个省(市)的110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约3100万。

(3) 致甲状腺肿物质   除碘缺乏外,可干扰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所有物质称为致甲状腺肿物质。常见的致甲状腺肿物质包括如下两种。①含硫有机物,包括硫氰化物、异硫氰化物、甲肿素和二硫化物,其中硫氰化物是最典型的致甲肿物质,主要存在于木薯芥菜杏仁卷心菜等食物中。②黄酮类,小米高粱、豆类均含有高浓度类黄酮的多聚体和寡聚体。以小米为主食的苏丹Darfur地区,曾因此而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

(4) 其他因素  有调查发现,长期饮用高硬度水、高钙、高氟水以及某些化学物质污染的水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膳食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2不足可促使甲状腺肿的发生;某些抗甲状腺药物如过氯酸盐、硫脲类以及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如碳酸锂等均可造成甲状腺肿大。

2.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根据甲状腺肿病理改变情况,可分为弥漫型、结节型和混合型。早期患者除肿大外,一般无其他明显症状;中晚期,由于病变进展,甲状腺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压迫气管、食管及周围神经,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2) 诊断标准   我国现行的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WS2762007)中规定,可用触诊法与B超法进行诊断,当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时,以B超法的诊断结果为准。①触诊法:生活于缺碘地区(GB 16005)或高碘病区(GB/T 19380)的居民,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且可以观察到,并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等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例。②B超法,在上述地区内,若居民的甲状腺容积超过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值,即可诊断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例。

(三) 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简称“地克病”,是由碘缺乏所造成的以精神发育迟滞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综合征。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征,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于发育成熟以前(18周岁以前)。

1. 临床表现  地方性克汀病是在胚胎期和出生后至2岁期间,由于机体严重碘缺乏,导致甲状腺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障碍的结果。临床上以聋、哑、呆、小、瘫为主要特征,可分为神经型、黏液水肿型和混合型三种,多数患者为神经型。

(1) 神经型患者表现为明显的智力障碍、运动神经障碍及聋哑。智力呈中至重度减退、表情淡漠;聋哑;下肢痉挛性瘫痪;眼斜视;膝关节屈曲、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及踝阵挛等。身高接近正常或偏低,少数患者伴有甲状腺轻度肿大,无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低)表现。

(2) 黏液水肿型患者有明显的现症甲低,黏液性水肿和生长发育迟滞(侏儒)。可具有典型的克汀病面容,表现为:头大、额短;眼距宽、眼裂呈水平状;鼻梁下塌、鼻翼肥厚、鼻孔向前;唇厚舌方、常呈张口伸舌状、流涎;表情呆滞或呈傻像等。有智力落后现象,但较神经型轻。身材矮小,性发育迟缓,第二性征发育差,多数不能生育。

(3) 混合型兼有神经型和黏液水肿型的特点,既有明显的神经损伤,又有明显的现症甲减。有的以神经型症状为主,有的以黏液水肿型症状为主。在以黏液水肿型为主的病区有较多的混合型,但以神经型为主的病区,混合型较少见。

2. 诊断标准   我国现行的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诊断标准(WS/T 1042014)中规定,凡具备下述必备条件,同时再具备辅助条件中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在排除由碘缺乏以外原因所造成的疾病后即可诊断。

(1) 必备条件患者应出生或居住在碘缺乏地区;同时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IQ≤54)。

(2) 辅助条件辅助条件包括神经系统障碍和甲状腺功能障碍。①具有以下任何条件之一或以上者判断为神经系统障碍:运动神经障碍(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包括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步态和姿态异常、斜视;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②具有以下任何条件之一或以上者判断为甲状腺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体格发育障碍;不同程度的克汀病形象(傻相、傻笑、眼距宽、鼻梁塌,并伴有耳软、腹膨隆和脐疝等);不同程度的甲减(黏液性水肿、皮肤干燥、毛发干粗);实验室和X线检查(血清TSH高于正常,X线骨龄发育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

(四) 碘缺乏病的防治措施

为提高人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认识,国务院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后经协调,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自2000年起改为5月15日。防治碘缺乏病要做好三级预防工作,其中补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1. 补碘

(1) 碘盐食盐加碘是WHO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控制碘缺乏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首选方法。对于一般人群,只要能够吃到合格的碘盐,就能够保证碘营养,不需要再吃任何含碘保健品和碘强化食品。我国颁布的《食用盐碘含量》(GB 26878—2011)规定,在食盐中加入碘强化剂(碘酸钾)后,碘盐中碘含量(以碘元素计)的平均水平为20~30 mg/kg。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当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择适合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碘盐在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应保持干燥,存放于阴凉、遮光处,并注意科学、合理烹调,以减少或避免碘的损失。

(2)碘油碘油是以植物油如核桃油、豆油等为原料,加碘化物制成的药物,是一种长效、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防治碘缺乏的药物,适用于碘缺乏重病区、碘盐难以普及的偏远地区及特殊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妇、乳母等。碘油可口服或肌内注射,碘化油注射1次,供碘效能可达3~5年;口服碘油胶丸,每2年需重复给药1次。尽管碘油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但不能替代碘盐。

(3)其他补碘方法除碘盐、碘油外,选择补碘方式还可考虑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不同食物的含碘量不同,海带、紫菜含碘量最高,其次为鱼虾蟹贝类。

(4) 特殊地区人群碘营养建议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居民,从饮水中已经摄入足量甚至过量的碘,因此,这部分居民应食用未加碘食盐。

2. 常规监测     补碘的同时应加强监测,以防止过度补碘引起的碘中毒、高碘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加强环境中碘水平、碘盐中碘含量及碘化油使用的监测,定期调查和评估食用碘盐前后人群碘缺乏病发病率,为科学补碘提供依据。

3. 积极治疗患者    对Ⅲ度以下甲状腺肿大患者,采用甲状腺激素疗法有明显的效果;Ⅲ度以上有结节的甲状腺肿大患者,特别是有压迫症状者可行外科手术,切除肿大的组织。

二、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又称地方性氟病,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一)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   地方性氟中毒分布广泛,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以中国和印度最为严重。我国除上海市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病区人口约1.1亿。

(1) 饮水型病区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而导致慢性氟中毒的病区为饮水型病区。病区生活饮用水中氟含量>1.2 mg/L,且当地出生居住的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30%。饮水型病区分布最广、患病人数最多,是我国最主要的病区类型,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2) 燃煤污染型病区人们长期以敞炉、敞灶燃烧高氟煤炭用于取暖、炊事或烘烤粮食、辣椒等,可导致氟烟尘污染空气及食物而引起氟中毒的病区。当地居民有敞炉敞灶燃烧习惯,且当地出生居住的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30%。病区多分布在长江两岸及以南的边远山区,重病区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山区和重庆东部、湘西、鄂西的山区。

(3) 饮茶型病区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茶水所致的氟中毒病区。当地16岁以上人口日均茶氟摄入量>3.5 mg/L,且经X线证实有氟骨症患者。饮砖茶、用砖茶煮奶茶酥油茶是我国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游牧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因此饮茶型病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2. 人群分布    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与摄入氟的剂量、时间、个体敏感性、生长发育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最高。氟斑牙主要发生在正在生长发育中的恒牙,乳牙一般不发生。因此,非病区居民在恒牙形成后再迁入高氟地区一般不患氟斑牙,只可能患氟骨症。氟骨症发病主要在成年以后,尤其是30岁以后,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且病情更加严重。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由于生育、哺乳等因素影响,女性病情较男性重,易发生骨质疏松和软化,而男性则以骨质硬化为主。

(二) 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1. 对牙齿的影响    人体摄入过量的氟,使大量的氟化钙沉积于正在发育的牙组织中,影响成釉细胞及釉质形成,致使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棱晶结构,而产生不规则的球形结构,出现白垩样改变;当有外源性色素沉着时,牙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着色;严重时导致成釉细胞坏死,成釉活动停止,牙釉质松脆易出现继发性缺损。

2. 影响骨组织和钙、磷代谢    氟进入骨组织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的羟基可被氟置换成难溶性氟化钙,沉积于骨、软骨、关节面、韧带等部位,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硬化、骨质增生(肌肉、韧带及肌腱附着部位尤其明显)、骨皮质及骨膜增厚、表面粗糙不平等多样性病变。此外,氟与钙有很强的亲和力,过量的氟可消耗大量的钙,使血Ca2+浓度下降,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骨转换加速,破骨性吸收加强,造成骨质疏松、骨软化甚至骨骼变形。

(三)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 氟斑牙    在牙发育形成期间,由于机体摄氟过多导致牙釉质矿化不全而引起的牙体硬组织改变,临床上肉眼可见牙釉质表面失去正常光泽,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样改变,也称氟斑牙。氟斑牙是地方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凡在高氟区出生或在恒牙生长期进入高氟区居住者,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氟斑牙。《氟斑牙诊断标准》(WST 208—2011)规定:有明确的牙发育期间摄氟过量病史,结合临床检查,具有以下1项者,即可诊断为氟斑牙(图2-2)。

(1) 白垩样  变牙表面部分或全部失去光泽,出现不透明的云雾状或粗糙似粉笔样的条纹、斑点、斑块,或整个牙面呈白色粉笔样改变。

(2) 釉质着色    牙表面出现点、片状浅黄褐色、黄褐色、深褐色病变,重者呈黑褐色,着色不能被刮除。

(3) 釉质缺损     牙釉质破坏、脱落,牙面出现点状甚至地图样凹坑,缺损呈浅蜂窝状,深度仅限于釉质层,严重者釉质大片损失。

2. 氟骨症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居民,因摄入过量氟化物而引起的以颈、腰和四肢大关节疼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骨和关节X线征象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骨病称为氟骨症。凡出生或居住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或出生后迁居病区1年以上,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和(或)骨、关节X线改变即可诊断。当临床诊断与X线诊断不一致时,以X线检查结果为准。

(1) 临床表现   地方性氟中毒发病缓慢,以骨和关节疼痛症状最常见,表现为颈、腰、四肢大关节持续性休息痛,不受季节、气候变化影响,可伴有肢体抽搐、麻木和关节晨僵。轻症者一般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及肢体变形体征,患者弯腰驼背,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

(2) X线表现:主要表现为骨质硬化、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间断性生长、骨周软组织骨化和关节退行性改变。

(四) 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地方性氟中毒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减少氟的摄入和吸收,促进氟的排泄,拮抗氟的毒性,增强机体抵抗力及适当的对症处理。因此,防治氟中毒的根本在于预防。预防和控制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措施就是控制氟源,减少氟的摄入量,针对不同病区类型的氟中毒,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氟的摄入量。

1. 饮水型氟中毒

(1) 改换低氟水源病区内如有低氟水源可以利用,应首选改换水源。①打低氟深井水是我国饮水型病区应用最普遍的改水形式。②病区附近有江、河、湖泊等低氟地面水时,可开渠引水或利用管道输水。③在缺水地区修建小型水库或水窖,蓄积天然降水。

(2) 饮水除氟在无低氟水源可供利用的病区,应采用理化方法如电渗析反渗透、活性氯化铝吸附法、铝盐或磷酸盐混凝沉淀法、骨炭吸附法等除氟技术,进行饮水除氟,以降低饮水中氟含量,使其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改良炉灶,减少空气和食物氟污染是预防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主要措施。(www.xing528.com)

(1) 改良炉灶   炉灶应有良好的炉体结构并安装排烟设施。使用炉灶时,炉盖要严密,不能敞灶燃烧,烟囱要伸出屋外,炉膛加煤高度不能超过烟道出口,定期维修炉灶,清理烟道。

(2) 更换燃料    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最大限度降低空气中氟含量。

(3) 减少食物氟污染    改变烘烤粮食及辣椒等食物的干燥方式,可用自然条件晾晒,或利用烤烟房烘干,避免烟气直接接触食物。

(4) 合理安排居室布局    居室应与厨房或炉灶分隔开,各占一室。

3. 饮茶型氟中毒    由于病区的少数民族群体饮砖茶习惯无法在短期内改变,所以针对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重点应做好低氟砖茶的研制和砖茶除氟技术的研究,将氟含量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小        结

生活环境的质量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为预防水体污染的危害,首先应根据水源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水源水,并做好水源的卫生防护工作;其次为保证饮用水安全,应对水源水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经过处理的饮用水,各项水质指标均应达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满足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住宅是人类居住、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为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住宅的平面设置、住宅的卫生规模、住宅的采光和照明均应符合我国住宅建筑设计的卫生标准。室内环境相对密闭,对健康危害的形式多种多样。近年来,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导致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和“空调综合征”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洁。

纳入我国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的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分布广、病区人口多、危害大,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碘缺乏病最典型的表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补碘是防治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氟源,减少氟的摄入量。饮水型氟中毒以更换水源、饮水除氟为主;煤烟污染型氟中毒以改炉改灶,减少食物氟污染为主;饮茶型氟中毒应做好低氟砖茶的研制和砖茶除氟技术的研究,将氟含量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思    考    题

1. 水体污染的后果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2. 同学结合自己家庭的住宅情况分析你所居住的环境的优缺点。

3. 如何预防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自   测   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一种水源最理想?(      )

A.降水         B.江河水          C.深层地下水          D.浅层地下水        E.湖泊水

2.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水中排入了大量的(        )。

A.汞        B.镉          C.农药           D.合成洗涤剂             E.杀虫剂

3. 饮用水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的目的是(         )。

A.不发生与饮水相关的地方病          B.不发生急性中毒         C.不发生介水传染病

D.不发生放射性疾病          E.不发生慢性中毒

4.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消毒30分钟后水中游离性余氯的要求是(         )。

A.不低于0.05 mg/L           B.不高于0.05 mg/L           C.不低于0.3 mg/L

D.不高于0.3 mg/L         E.不高于0.03 mg/L

5. 余氯=(    )。

A.加氯量-需氯量        B.加氯量+需氯量

C.加氯量/需氯量          D.加氯量×需氯量

6. 地面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取水点上游(   ) m至下游(    ) m范围内不得排入废水和污水。

A.100,100          B.100,1000         C.1000,100         D.1000,1000      E.10,100

7.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不包括(        )。

A.长期性        B.多样性         C.单一性         D.累积性         E.复杂性

8. 碘缺乏病的防治措施中,最简便易行、最具普及意义的是(      )。

A.食用碘盐        B.口服或注射碘油         C.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

D.常规监测        E.制定标准

9. 地方性氟中毒原因中最为常见,分布最广的是(        )。

A.食物型         B.饮水型      C.燃煤污染型        D.饮茶型          E.井盐型

10. 投射角的正常值为(   )。

A.不小于4°     B.不大于4°        C.不小于27°        D.不大于27°        E.以上都不对

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

11. 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包括(        )。

A.流行病学上安全     B.感官性状良好     C.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D.净化消毒设施完善    E.不含微生物

12. 以下属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指标的是(        )。

A.微生物指标        B.毒理指标        C.营养学指标

D.放射性指标         E.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3. 下列饮用水消毒方法中属于化学消毒法的是(        )。

A.紫外线消毒         B.臭氧消毒        C.氯化消毒

D.二氧化氯消毒      E.煮沸消毒

14. 室内小气候包括哪些因素?(     ) 

A.气温        B.湿度          C.气流           D.热辐射       E.太阳辐射

15. 纳入国家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的地方病有(       )。

A.克山病         B.地方性氟中毒         C.碘缺乏病

D.血吸虫病        E.地方性砷中毒

16. 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措施包括 (      )。

A.选择低氟水源      B.改炉改灶   C.控制煤烟的污染

D.控制氟源,减少氟的摄入     E.使用低氟砖茶

17. 住宅居室的卫生规模包括(      )。

A.居室面积    B.居室进深          C.居室采光         D.居室净高     E.居室容积

                                                                                                                                                 (郁    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