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85-1993年扶贫开发阶段的措施和实施情况

1985-1993年扶贫开发阶段的措施和实施情况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扶贫随之进入制度化时期。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专项工作,百色于1984年12月成立了百色地区“老少边山穷”工作办公室,1989年更名为“百色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1992年又更名为“百色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5-1993年扶贫开发阶段的措施和实施情况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扶贫随之进入制度化时期。针对一些地区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国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视察百色,鼓励百色充分利用自身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芒果香蕉、大果山楂等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走上致富之路;1987年,国家民委组成考察组专程来百色考察并帮助制定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促进了百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决定》《关于“八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列入“七五”“八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工作。当时的百色市(现右江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的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实行开发式扶贫,标志着百色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主要举措: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专项工作,百色于1984年12月成立了百色地区“老少边山穷”工作办公室,1989年更名为“百色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1992年又更名为“百色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机构建立后必须配套相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百色地区于1985年开始建立健全扶贫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建立挂钩扶贫联系工作机制,派遣工作队进村入户扶贫,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表彰奖励致富带头人,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对传统的民政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政策制定。1992年百色地委、行署颁发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规定》等七个政策性文件,1993年百色地委、行署又特地召开会议,研究制定百色地区群众脱贫、财政脱帽的战略性规划方案,确立了《百色地区建设百万亩优质烤烟基地规划报告》《百色地区芒果基地建设方案》《百色地区异地开发规划》等[2]政策,为百色地区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加大资金投入。1985年百色地委、行署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建立“十大商品基地”,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通过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大搞种养开发,不断促进百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86年以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资金不断增多,百色坚持以项目定资金,变单项资金投入为综合投入,把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严格计划生育。百色地区通过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均占有水平,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了扶贫开发工作成果。

这个阶段的开发式扶贫,对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百色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给百色落后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