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精准脱贫攻坚行动支撑保障,确保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需求,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土地政策助小康发生在班彦村的脱贫实践只是海东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东市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出台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部门专项脱贫方案》。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必须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脱贫攻坚期内,国家每年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专项安排一定数量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贫困地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节余指标,允许在省域内调剂使用;建立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补充和改造耕地项目,优先用于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加强精准脱贫攻坚行动支撑保障,确保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需求,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脱贫故事

青海海东:从班彦村“挪穷窝”,看易地搬迁奔富路

班彦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全村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山上。班彦村海拔高、土地贫瘠且常年各类灾害频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近百年来,这里的贫穷根深蒂固。2016年,山上的村民开始易地搬迁至山下设施完善的新村,旧日的班彦开始焕发新颜。

易地搬迁斩穷根

班彦旧村属于半浅山地区,共有8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社、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沙沟山山梁沟坡间,那里常年干旱缺水,粮食歉收。由于山路崎岖,村民们从山上走到山下,至少要走7公里。出行难、用水难、上学难,提起以往的难日子,村民们纷纷感慨:山路难走,平日里想出趟门都不容易,尤其是赶上雨雪天,一连几天都得在家里待着。

2016年,班彦村开始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很多原本住在沙沟山的村民都有些顾虑:虽然听上去是搬到新村,但修建的新房子国家补助多少?自己还要出多少?退耕还林的地给我们如何补偿?这些问题得不到解答,村民们便始终难以心安。

随后,政府给出的答案,让他们完全打消了顾虑:搬迁到班彦新村后,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可享受8万元住房补贴款,这些村民自己只需要出4000元,就可以住上新房子。此外,退耕还林的地每年每亩都能获得120元生态补偿。有了这些答案,村民们放宽了心。

在搬迁安置方式上,互助县则采取了集中安置、自主安置两种方式:自主安置,可以选择自己建房,而集中安置由政府建房,房中自来水工程、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全配套,村民只需要负责自家的装修费用即可——大量村民选择了后者。

新村居住环境比山上旧房环境好出太多:村内不仅道路宽敞,更有活动室、村民活动广场等公共区域。村民们纷纷感慨:往日“搬出大山、住上新房”的美梦,如今成真了。

同样的情景还发生在巴洪村、土观村等其他7个村子。互助县先后整合专项扶贫资金、行业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1.31亿元,实现了8个村共计746户2522名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

产业兴旺定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并不仅限于“搬出穷窝”,更重要的是,让搬迁农户在“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收入。

青海省早有扶贫政策:农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获得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班彦村在征求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将这笔资金集中使用,发展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在政策指引下,互助县投入5154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在台子乡哇嘛村等28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贫困户2758户9507人。(www.xing528.com)

在班彦新村,互助县探索出了以“中厚公司+农户(养殖能人)”的模式,鼓励村民们参与、发展八眉猪养殖。八眉猪是当地特产,村民们全部搬迁入住班彦新村后,政府拨出了36亩的土地,供该村建设养殖小区。对于那些无力购买猪仔、饲料的贫困户,政府采取了免费赠送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而在猪仔养大以后,中厚公司便会上门收购,“不愁卖不上钱”让农民们对脱贫致富有了更大的信心。

除了八眉猪养殖基地以外,村内还以“村党组织+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动员本村贫困户入社入股,并逐步发展扩大养殖规模,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成立班彦村土族盘绣产业协会,建设盘绣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业;为了增加劳务收入,互助县对搬迁下来的农户进行挖掘机、电焊、泥瓦工等技能培训。此外,新村还有10间门面房,这些门面房也由班彦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以开小超市、洗车店、餐馆的方式实现稳定脱贫。

土地政策助小康

发生在班彦村的脱贫实践只是海东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东市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出台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部门专项脱贫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建房补助直接补助到户,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专项则用于集中搬迁安置区水电路网等项目建设,不足部分由行业部门配套解决。

作为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下,不仅仅是互助县的班彦新村,乐都区达拉乡白草台全村98户365人,也全部都住上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四室一厅一厨一卫小区房。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平安区三合镇:2015年,三合镇对当地429户共计1540人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此外,2016年,化隆县在区域内13个贫困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共涉及1497户6225人……

海东市的土地政策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向扶贫攻坚倾斜,同时更有自己的创新:在项目区土地使用上,不仅照顾了迁入地群众的利益,在尊重搬迁群众的基础上,还立足于协调一致原则推动了土地兑换。同时,海东市还积极开展了搬迁群众原居住点的土地整理,实现占补平衡。

在项目区建设上,海东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原则,不仅杜绝了群众乱修乱建导致的村容村貌混乱现象,更突出了易地搬迁带来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东市还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确保基础设施同步配套,提前谋划后续产业,并将针对搬迁贫困户的社会兜底、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了每一户、每一人,真正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

“走出大山,拥抱幸福生活。”——很显然,青海省海东市在易地搬迁方面的创新政策不仅大大加快了当地扶贫进程,而且为搬迁群众谋得了更高收益,有效帮助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案例来源:青海新闻网)

★脱贫启示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之一,可以有效阻断人类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链条,对生态脆弱或生态恶劣区域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重构。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搬迁农民安置提供用地保障,为搬迁农民建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确保易地扶贫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