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南区脱贫攻坚助推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港南区脱贫攻坚助推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港南全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381户1602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300元,超过自治区每人每年4000元的脱贫线,港南区兜底保障对象均实现应保尽保。2016年,为打开脱贫攻坚工作的新局面,港南区加快脱贫步伐,坚持问题导向,以“四大活动”为抓手,促进党建引领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镇村干部脱贫不力约谈问责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港南区脱贫攻坚助推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2016年起,港南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贵港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高位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自此,港南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

脱贫攻坚之初,港南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429户47422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8944人),贫困发生率为5.8%,精准识别贫困村50个。截至2019年,累计实现贫困人口脱贫45780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50个贫困村实现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26%,预计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

脱贫攻坚期间,港南区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等目标,积极推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四大战役”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等各项扶贫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港南全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381户1602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300元,超过自治区每人每年4000元的脱贫线,港南区兜底保障对象均实现应保尽保。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港南区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产业基地+搬迁贫困户”模式,通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571.5万元,按照每亩每年扶持5000元的标准,连续投入3年,在桥圩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近建立了沃柑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基地流转土地444.6亩,按照户均1亩的标准将流转的土地划分给381户搬迁户。搬迁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每年每户享有60%的利润收益,户均增加收入约1200元。基地吸纳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146人次到产业基地务工,务工月均收入约2000元。在全市率先完成381户搬迁户的不动产权证办理,比自治区的要求提前半年时间完成。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坚持“三种思维”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文章被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扶贫开发》推介。

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温暖小镇(周开强摄)

脱贫攻坚期间,为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港南区创新第一书记管理方式方法,建立一线约谈、上门访谈和集体恳谈的“三谈”工作机制,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有效鼓足干劲。一线约谈围绕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成立由自治区下派的工作队队长、纪委监委、组织、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深入镇村对当地党委及第一书记开展一线约谈,找差距、查原因、寻对策,促使立行立改、真改实改。

2016年,为打开脱贫攻坚工作的新局面,港南区加快脱贫步伐,坚持问题导向,以“四大活动”为抓手,促进党建引领服务精准扶贫工作。

开展“增强脱贫信心,激发致富热情”活动,破解“等靠要”思想问题。针对贫困户群众、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和镇村干部存在对脱贫工作缺乏深入思考,主动性不够,有“等靠要”思想等问题,积极开展“增强脱贫信心,激发致富热情”活动,因人施策,分类解决,激发脱贫的内在动力。对于贫困户群众,采取“三联三扶三促”(即机关单位与贫困村联建、企业与贫困村联建、先锋党员与贫困户联结,在资源项目、技术培训、关怀关爱上给予扶持,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贫困村实现摘帽脱贫、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结穷亲”等方式,每人每月5次走进贫困户开展谈心谈话、商量脱贫对策,引导学习种养技术、农机具使用技能等,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对于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签订脱贫承诺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创建脱贫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图表化“三化挂图作战法”,攻坚精准扶贫。学习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经验,实施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召回调整、上联下行及脱贫工作评议制度,以刚性制度倒逼工作落实。对于镇村干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党性教育,扭转了救济式脱贫的错误认识。建立镇村干部脱贫不力约谈问责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高岭村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李林禧摄)

三多村第一书记帮助困难户重建家园,茅屋变新房(李成伦摄)

雷村第一书记到村集体产业养殖基地帮群众喂鸡(李林禧摄)

开展“五星文明村(屯、户)”创建活动,破解党组织带领脱贫能力不强问题。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先锋堡垒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一是深化“五星文明村(屯、户)”创建增强党组织带富能力。通过深化开展“五星文明村(社区)、屯(小区)、户” 创建活动,整合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平安法治、精神文明和清洁乡村等资源,避免单打独斗的情况,重点倾斜计划脱贫的贫困村,加强村“两委” 活动场所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增强贫困村党组织带领脱贫能力,设立创业基金、设置村干部助理等吸引年轻党员回乡。推行五星村屯户与贫困村屯户结对共建模式,经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关心关怀贫困户,互相交流脱贫致富经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高效开展,带动5100户贫困户脱贫。二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创建先锋堡垒。深入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先锋堡垒”工程,采取“一村一策”,派出第一书记及区乡村三级验收等措施,重点加强落后贫困村班子队伍和村委活动场所建设,增强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引领服务精准扶贫。三是以“两带一园”党建长廊示范引领贫困村建设。在324国道、县道沿线“两带”乡镇以及工业园区打造“两带一园”党建示范长廊,让党建示范点与贫困村结对,共享党建促发展经验,促进贫困村发展。如廉石社区组织辖区党员经常深入贫困村走访慰问,收集贫困户“微心愿”,并通过公开承诺的形式帮助实现“微心愿”57个。

开展“产业链上建支部”活动,破解脱贫产业找不准、产业脱贫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贫困村脱贫产业找不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链与贫困村户结合不密切等问题,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以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推动产业脱贫。一是开展“一村一合作社”创建工作,要求每个村至少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个以上,在东津发展百香果、桥圩发展穿心莲、八塘发展砂糖橘、瓦塘发展油茶种植、新塘做大火龙果、木格做优白玉蔗,引导贫困村产业发展。二是搭建产业链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桥梁。依托产业基地、专业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致富项目等,把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及党员聚集起来,将党员培养为产业能人,将产业能人培养为党员,建立产业链党支部56个,引导5170户贫困户聚集到产业链,实现快速脱贫致富。例如,在亚计山示范区建立党支部,通过结对帮扶,带动周边915户群众养殖龙宝猪10.3万头,帮助106户贫困户脱贫。三是壮大产业链实现脱贫工作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按照“政府扶持大户、大户带贫困户”思路,政府通过扶持资金、贴息、低息等措施,帮助壮大产业发展,建立电商中心,搭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开展“人人参与·助力扶贫”活动,破解社会主动帮扶不够、渠道不畅问题。针对在脱贫工作中社会能人帮扶主动不够、渠道不畅,社会志愿义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开展“人人参与·助力扶贫”活动,建立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一是推行乡贤会制度。在港南全区8个乡镇全部建立乡贤会,引导外出能人捐钱捐物100万元,引进项目11个,支援家乡建设。例如,湛江镇平江村经济能人回乡建设“四季花田”农业生态园,以“土地流转、优先用工、盈利分红”的方式,带动周边3个贫困村93人增收致富。二是建立脱贫志愿者工作机制。引导30多个社会团体、义工组织以及100多个爱心人士,关心帮扶贫困户,关怀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为民办实事150件。三是建立扶贫济困“同心圆”机制。引导广大党外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到村入户。

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关建设,港南区把脱贫攻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以改革破解产业脱贫的瓶颈障碍,以创新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十百千万”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广西2016年度脱贫摘帽推进大会上,得到了自治区的高度肯定。

“一十百千万”模式从组织形式、运行模式、资金筹措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www.xing528.com)

首先,组织形式方面。在产业脱贫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扬翔公司),将生态养殖与脱贫理念有机结合,从刚开始的安排技术骨干下乡对贫困户进行“科技扶贫”“饲料扶贫”等单一模式,逐步探索、总结、创新出“一十百千万”生态养殖脱贫新理念、新模式。“一”就是由龙头企业统一规划建设生态养猪场并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十”就是每个合作社最少吸纳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百”就是每个合作社最少流转100亩土地;“千”就是每个合作社每年最少出栏1000头肉猪;万”就是每个入社贫困户年收入不少于1万元。这是以“集团作战”的养殖新模式,打破了以往贫困户产业发展各自为战的旧藩篱,使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同时获得股金分红、土地流转、投工投劳三重收益,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户以往“在家辛苦种地养殖一年,不如外出打工半载”的观念。

其次,运行模式方面。搭建“动车式”精准扶贫新机制,即政府搭建平台,穿针引线,帮助扬翔公司和中山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组建地方种猪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引进博士13名,开展生物安全、遗传育种、生态养殖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作为“动车头”,是整个脱贫产业链的核心中枢,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工作,为合作社提供“六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产品),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通过“六统一”服务,合作社平均生猪出栏存活率达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养殖效率达每年2.2批。特别是在统一回收时,如市场价低于合同价,按合同价回收;如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按高出部分的利润进行分红,最大限度地保障合作社利益,降低经营风险。合作社即“动车厢”,由合作社发动社员进行以小额信贷入股,实现贫困户的零负担。目前,入股的贫困户每天可获得80—100元的劳动报酬,同时,通过利用政府贴息贷款入股,每年还可获得合作社分红5000—10000元。在港南区政府的服务下,动车头”和“动车厢”同时发力,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再次,资金筹措方面。充分发挥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贷款奖补和保费财政补贴等方式,搭建平台让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专业合作社提供小额信贷资金支持。此外,积极创新资金使用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调动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扬翔公司通过“一十百千万”精准扶贫养殖小区模式,吸纳贫困户小额信贷2.6亿元,帮扶贫困户5236户。同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给企业、合作社扶贫贷款27.5亿元,实现合作社和贫困户的零成本投入。

2015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港南区挺住压力、开拓创新,在产业脱贫方面开展“党旗引领·电商扶贫” 行动,通过搭建电商扶贫平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多元化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

2017年起,港南区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了贵港市电商扶贫中心,以电商扶贫平台为依托,让港南区的富硒米、百香果、砂糖橘、米粉、红糖、白玉蔗、东津细米等名优特产让广大群众熟识,并畅销到浙江、新疆、海南等地,在有力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电商扶贫中心以布山土货网为基础,依托现代网络优势,完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培训服务、产业扶持、公益项目、大学生和村民创业等服务功能,实现农产品进城流通,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功能,推动“一村一品一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产品升商品流通和港南布山文化旅游等。电商扶贫中心运营总部由布山土货馆、农产品综合展示厅、创业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摄影棚、合作洽谈区、电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物流中心共八大板块组成,积极搭建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和物流网络,努力打造全国性农村电商扶贫示范区,通过农产品进城、线上展示、线下体验以及运用电商各种销售模式渠道,充分发挥电商优势,突破物流及信息流的瓶颈,解决农产品难买和难卖等难题。

电商扶贫网络平台的建立,推动了扶贫产业、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电商公司“四方盈利”的良好局面。电商扶贫服务中心集合了港南区优势特色产业,改变了过去微小产业单打独斗、规模小、产量低的情况,逐渐形成整合区域特色的农产品销售新格局,产业不断壮大,推动港南特色产业得利。港南区将支部建立到产业链上,利用产业脱贫带动贫困户25户110人就业创业,扩大农产品销量,实现贫困户不断增收,推动贫困户得利。通过业绩返利、邀请第一书记代言农产品等方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修建党群服务中心、水利灌溉工程、道路硬化工程、“天网工程”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村级巩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村集体经济得利。通过组织开展电商经营培训,集中力量对产品的包装、宣传、销售等工作进行策划与指导,帮助电商拓宽销售渠道、打响特色品牌,推动电商得利。

在贵港市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引领下,港南区9个镇(街道)已完成乡镇服务点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及物流收发点逐步推开,并在东津镇万垌村,新塘镇万福村、三岸村,瓦塘镇三多村、鹿山村进行试点运营,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电商平台的基础上,港南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依托贵港市邮政公司“邮政通”三农服务点,港南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和电商扶贫工作,建立农产品销售信息社480个,建成县级运营中心1个、村级电子商务示范点86个,覆盖率达3.33%(其中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点50个,覆盖率达100%)。以三农服务点为平台,建立“投递员+三农服务点+技术人员”的投递模式,为港南区各村(特别是贫困村)提供优质服务。根据港南区农村产品优势,与富硒米、荸荠、火龙果、柑橘等25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电商销售合作,通过企业代农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有效提高了港南区涉农企业、农户(贫困户)的收入。港南区电子商务带动农业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著,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纽带,成功验证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

通过组建合作社联合会,港南区聚合力量推动村企发展。用于扶持村民合作社建设扶贫产业基地,主要通过“村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村民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的生产组织优势、经济带动优势和“抱团效应”,通过几个村抱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培育一批产业扶贫示范点,打造一批特色扶贫产业,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三多村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帮助合作社做好群众工作,开展土地流动,推动产业脱贫;同时,引导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选准产业项目和制订发展计划,吸引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促进增收致富。这一模式随后在新塘镇蒙大村、东和村,木格镇良坡村,桥圩镇大垌心村等地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通过与合作社的“联姻”,突破了贫困村农业生产不成规模、销售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在把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降低产业发展的风险,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赢。

通过建设村级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家乡的绿水青山,就是村民创业的“金山银山”。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新塘镇万福村建立了集生态种养、观光旅游、技术推广、农产品运转流通于一体的立体型复合产业园。除了种植特色果蔬花卉、开展现代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园还组织收购、加工、销售、运输、储藏合作社成员所种植的产品,推动产业园在实现自身良性运转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园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59户合作社成员种植水果致富,还为贫困户提供与水果、蔬菜经验有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在推动种植示范基地过程中,产业园通过提供就业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带动当地13户贫困户脱贫,200多户农户600多名农民致富,并将推动2000多亩水果种植基地的建设落成。

生态旅游产业首先在万福村快速发展,随后辐射到周边村庄。在生态扶贫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以蔬菜生产、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新塘镇三岸村扶贫产业种植基地开始转方式、调结构,从单一种植蔬菜转向立体化种植,通过吸纳300多位种植户种植绿色有机蔬菜瓜果,再统一进行种植管理销售一体化,达到了贫困户脱贫、产量提升的目的,走上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的路子。

脱贫攻坚期间,港南区持续加大了产业脱贫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区“5+2”、村“3+1”特色产业,产业项目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港南区发展以百香果、柑橘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4.5万多亩,发展特色养殖禽类274.6万羽、牲畜17.1万头。“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在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方面,着力化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增强造血功能,激活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截至2019年,港南区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申报产业以奖代补项目共4975户,发放资金936.353万元。此外,港南区还与北京中关村基金管理中心、金古月(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产6000万朵标准100克以上富硒活性银耳扶贫产业园项目,在工业园区建设标准车间进行种植生产,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园区发展产业,提高了贫困户产业覆盖率,实现了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的目的。

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阅读室(李林禧摄)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港南区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找准定位,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走出了一条山川壮美、人民殷实、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了脱贫步伐。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港南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