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政府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人们需要用更多的货币表示物品与服务的价值,因而物价随之就上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三次通货膨胀,并且这三次通货膨胀都是因生产建设的扩张需要投放大量货币,从而引起价格过度上涨。1988年和1989年,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18.5%和1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8.8%和18%,连续两年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政府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由于高通货膨胀会让社会付出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呢?世界各国的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人们需要用更多的货币表示物品与服务的价值,因而物价随之就上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三次通货膨胀,并且这三次通货膨胀都是因生产建设的扩张需要投放大量货币,从而引起价格过度上涨。

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贷款以上年为基数。1984年下半年,为了扩大经济规模,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争贷,致使当年我国全年货币投放多达262亿元,比1983年猛增49.4%,导致1985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8.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9%。(www.xing528.com)

1988年,我国工业比上年增长20.8%,投资比1987年猛增1 000多亿元,增长25.4%。工业和建设迅猛扩张,需要投放大量货币。1988年,我国货币投放多达679亿元,比上年猛增46.7%,引起价格猛涨。1988年和1989年,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18.5%和1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8.8%和18%,连续两年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银行每年投放货币1 000多亿元,增速高达30%多,致使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开始产生。1993年至1995年,物价指数连续三年为两位数,1994年最高,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2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24.1%。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这三次通货膨胀都是在国际形势大体稳定的情况下,由央行的宽松信贷政策导致的,而且无一例外都是由银行快速投放货币、信贷巨幅增加开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