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标准

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标准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1994年第一次修订颁布为正式标准GB 14880—19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后在2012年再次修订并改名为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②营养强化剂的使用不应鼓励和引导与国家营养政策相悖的食品消费模式。表12-21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GB 14880附录明细表关于该标准的查询使用方法,食品生产企业根据既定目标可以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查询。

营养强化剂的使用标准

1.历史沿革

原国家卫生部于1986年颁发《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试行)》,作为首部营养强化剂的国家标准,对赖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C、维生素D以及亚铁盐、钙锌、碘等10种营养强化剂的允许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进行了规定,对当时国内强化食品乱象起到了规范作用。经1994年第一次修订颁布为正式标准GB 14880—1994《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后在2012年再次修订并改名为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2.营养强化的目的应用原则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使用营养强化剂的要求、可强化食品类别的选择要求以及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规定。

(1)营养强化的主要目的如下。

①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比如维生素C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

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相当规模的人群出现某些营养素摄入水平低或缺乏,通过强化可以改善其摄入水平低或缺乏导致的健康影响,比如通过碘盐预防地方性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瘤克汀病

③某些人群由于饮食习惯和(或)其他原因可能出现某些营养素摄入量水平低或缺乏,通过强化可以改善其摄入水平低或缺乏导致的健康影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我国居民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持续存在,可以通过在食品中选择性地添加入一种或多种微量营养素,以改善人群的营养素缺乏。

④补充和调整特殊膳食用食品中营养素和(或)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比如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苯丙酮尿症,由于先天缺失苯丙氨酸代谢酶,使食品中所含苯丙氨酸不能转化,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引起疾病,因此苯丙酮尿症食品中不能含有苯丙氨酸。

(2)食品营养强化剂应用原则

①营养强化剂的使用不应导致人群食用后营养素及其他营养成分摄入过量或不均衡,不应导致任何营养素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代谢异常。营养素特别是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必需的,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人体健康损害,因此营养强化要基于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结果,不能盲目使用营养强化剂。

②营养强化剂的使用不应鼓励和引导与国家营养政策相悖的食品消费模式。根据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超重肥胖问题凸显。我国的营养政策倡导低糖、低脂,欧美一些国家甚至开征糖税和油税,因此,不应进行一些高糖或高脂食品的强化。(www.xing528.com)

③添加到食品中的营养强化剂应能在特定的储存、运输和食用条件下保持质量的稳定。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不稳定,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分解,所以强化食品时应采取特别措施加以保护。

④添加到食品中的营养强化剂不应导致食品一般特性如色泽、滋味、气味、烹调特性等发生明显不良改变。比如用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化合物来源,强化风味发酵乳时不应导致被强化食品色泽发生明显的改变。

⑤不应通过使用营养强化剂夸大食品中某一营养成分的含量或作用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3.使用方法

食品生产企业如何选择营养强化剂和被强化的食品,如何正确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首先要符合标准正文条款要求的营养强化剂使用要求,其次要正确掌握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附录A~D的使用方法。例如附录A主要规定了允许使用营养强化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应符合该标准附录A的规定;附录B规定了普通食品中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的化合物来源,选择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对应的化合物应从该标准附录B中查找;附录C规定了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强化剂的化合物来源,要强化特殊膳食用食品,营养强化剂及化合物来源选择应符合该标准附录C的规定;被强化食品的类别(名称)判断应根据附录E(详见下表12-21)。

表12-21 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GB 14880附录明细表

关于该标准的查询使用方法,食品生产企业根据既定目标可以选择以下路径进行查询。

(1)如企业要设计开发强化食品新产品,建议首先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选择切实需要强化的营养素(营养强化剂);其次,查询标准附录A,在表A.1允许使用的强化剂名单中确认备选的营养强化剂,并根据表A.1中规定的该强化剂的使用范围确定被强化的食品类别;再次,根据表B.1确定该营养强化剂的化合物来源,即实际通过添加哪种化合物达到强化该营养素的目的;最后,把化合物的量折算为营养强化剂的量,并根据表A.1规定的使用量设计产品配方。如果被强化的食品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则应按照表C.1和C.2选择和使用营养强化剂。

(2)如企业要了解所购食品原料中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是否合规或回应消费者提出的质疑,对于普通食品应通过查询附录A和附录B确认,对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应通过查询附录C进行确定。

4.应用实例

某消费者购买了某款进口果汁,食用时查看食品标签发现原文标签的配料中添加了维生素A、D-泛酸钙、生物素、葡萄糖酸铜和碘化钾,依据我国GB 14880—2012的规定,上述营养强化剂不允许添加在此类产品当中。因此,该批产品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