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文明信仰之根:玉石神话背后的信仰探析

华夏文明信仰之根:玉石神话背后的信仰探析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摘要2014年秋,文学人类学界的青年学者读书会分别在京沪两地举行,讨论的主题是:玉石神话信仰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现象?怎样才能从考古学资料重建出的大传统[1]新知识出发,探寻华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玉石神话信仰的深入探讨能够突破有关中国无宗教的现代偏见,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本章首先从这场学术讨论出发,以期引发更加深入的探究,希望有助于文学人类学一派的中国范式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提升。

华夏文明信仰之根:玉石神话背后的信仰探析

本章摘要

2014年秋,文学人类学界的青年学者读书会分别在京沪两地举行,讨论的主题是:玉石神话信仰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宗教现象?怎样才能从考古学资料重建出的大传统[1]新知识出发,探寻华夏文明的信仰之根?由此问题讨论所引发的另外的问题是:相对于西学的理论优势,为什么中国的人文学界迄今少有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理论输出?学者要怎样努力才能实现理论的突破?回答是必须从青年学者开始培育理论思维的训练功夫,引导其思考重大理论问题的自觉性。玉石神话信仰(可简称“玉教”)的深入探讨能够突破有关中国无宗教的现代偏见,找回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信仰之根。(www.xing528.com)

2014年秋,文学人类学界的青年学者在上海、北京、成都先后组织3次读书研讨会活动,研讨的共同主题是探寻华夏文明发生背后是否有统一的神话信仰?玉的宗教算不算一种潜在的宗教(拜物教)?[2]为什么我们这个文明的崛起,能够在东亚地区、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巨大范围内,整合不同的地域、族群和文化,构成一个相对统一的国家行政体?华夏文明国家形成期的夏商周三代,同属所谓“青铜时代”,为什么在金属崇拜之上,还会流行“玉亦神物也”(《越绝书》)或“玉帛为二精”(《国语·楚语》)的信仰观念?本章首先从这场学术讨论出发,以期引发更加深入的探究,希望有助于文学人类学一派的中国范式的理论建构和理论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