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祖信仰:超越界限的华人主流信仰

妈祖信仰:超越界限的华人主流信仰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生之日,福建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从大江南北到海峡两岸,从海内到海外,妈祖文化已成为超越族群意识、社会阶层、区域界限的华人主流民间信仰,5000多座妈祖庙,2亿多妈祖信众分布在世界上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妈祖信仰:超越界限的华人主流信仰

悠悠历史长河,灿烂中华文化,孕育出海内外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灵性的土壤培育了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风雨波涛锻造了妈祖“平安、勇敢、关爱,沟通、凝聚、进步”的精神品质。妈祖文化有如交响天地、重鼓繁钟的生命之音,萦绕在我国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

有关妈祖的记载,大约起于北宋。据传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人,都巡检林愿之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殁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28岁。林默娘初生时,红光满室,异气氤氲。但这个女孩子直到满月也不哭,所以父母给她取名为默娘。

林默娘自小即能言人祸福,据说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的父亲带着她的四个兄弟分乘五只船出海。夜晚,梦中的林默娘忽然手脚乱动,母亲急忙将其推醒。林默娘竟焦急万分地告诉母亲:“爸爸和哥哥的船遇到了风暴,我两手两脚各牵一只船将他们救出。还有一只,我用嘴叼着,您一叫,竟被风浪卷走了。”说完大哭起来。母亲以为孩子说梦话,根本不相信。谁知几天后,父亲和哥哥回来,哭诉海上遇风暴之事,说其时有一女子牵五条船脱险,但途中大哥的船却被风暴卷走,沉没海中,竟与小姑娘所说一般无二。这事顿时传开,而且越传越远,越传越神,都说是林默娘的元神出海救了父兄。

林默娘终身未嫁,亦无后裔,但有门徒。她以巫为业,兼行医道,能预测天气变化,并熟习水性,善驾舟船,时常出入海浪中救护行船之人。最后在一次海上救难中,因风浪过大,被台风卷走,年仅27岁。

林默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她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她死后,人们就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佑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

为了纪念林默娘的功德,也为了祈求她的庇护,当地的居民合力建起第一座妈祖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都要祭祀这位海上守护女神。而这位女神据说也不负众望,关于她显灵救护船民的传说竟越来越多,越来越神。到后来,人们传说,妈祖还能帮助人们经商、耕作,甚至行兵布阵、妇女难产,她都能显灵救助。因此,民间也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的。

宋以后历代官府对妈祖都有封号。两宋皇帝先后敕封达9次,南宋光宗将她从“夫人”封号改为“妃”,元世祖时又成为“天妃”,清康熙时再为“天后”。至清嘉庆年间,妈祖的封号已经累积到28个字。

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台湾省有妈祖庙74座,其中庙史可考者有39座,建于明代的有2座,建于清代的有37座。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生之日,福建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一千多年来,妈祖文化随着航海事业的拓展和华人华侨的迁移,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从大江南北到海峡两岸,从海内到海外,妈祖文化已成为超越族群意识、社会阶层、区域界限的华人主流民间信仰,5000多座妈祖庙,2亿多妈祖信众分布在世界上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少年来,追寻妈祖精神的激情一直都在海内外信众的心中奔腾着、翻涌着。因为有了妈祖,全世界炎黄子孙同根共源的历史才得以延续;因为有了妈祖文化,两岸交融、中外叙缘才得以抒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妈祖文化已成为一座沟通海峡两岸的精神桥梁,一条连接世界和平的博爱彩带。

【注释】

[1]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2](唐)魏征:《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2页。

[3](北宋)王溥:《唐会要》卷44《水灾下》,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6页。

[4]郭成伟主编:《明清公赎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1页。(www.xing528.com)

[5](明)宋濂:《元史》卷46《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474、2475页。

[6](春秋管仲:《管子·大匡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7]班固:《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4~305页。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和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4页。

[9]刘春来:《两晋蠲免政策研究》,湖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10](唐)房玄龄:《晋书》卷3《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5页。

[11](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7页。

[12]赵尔巽:《清史稿》卷121《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52、3553页。

[13]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14](唐)杜光庭:《录异记》卷7《异水》,上海文明书局1915年版,第128页。

[15](宋)王溥:《唐会要》卷22《龙池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页。

[16](宋)王溥:《唐会要》卷47《封诸岳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4页。

[17](宋)吴自牧:《梦粱录》,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