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体表面接触疲劳失效研究

固体表面接触疲劳失效研究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相互接触物体做相对运动,如滑动或滚动时,接触表面将产生接触应力,由于接触应力使材料表面疲劳而造成物质损失的现象称作接触疲劳。2)裂纹起始于亚表面的接触疲劳失效。若在表面层下最大剪切应力区附近有夹杂物等缺陷造成应力集中,则疲劳裂纹极易早期形成,导致过早失效。图7-12[23]表示了凸轮表面在高频接触应力作用下,发生表层硬化区压碎剥落,这些剥落坑中多有显微裂纹的萌生,从而逐渐使凸轮表面失效[23]。

固体表面接触疲劳失效研究

两个相互接触物体做相对运动,如滑动或滚动时,接触表面将产生接触应力,由于接触应力使材料表面疲劳而造成物质损失的现象称作接触疲劳。工程构件中,如轴承齿轮钢轨凸轮和轧辊等在接触应力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应力循环之后,其工作表面的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金属剥落,形成麻点或凹坑,由此而使零件工作时振动增加、噪声变大、温度升高、磨损加剧和效率降低,最后导致构件不能正常工作,这种现象称为接触疲劳失效。

1.接触疲劳的类型和失效特征

根据接触表面疲劳剥落初始裂纹的位置来分,有疲劳麻点剥落型和表面压碎剥落型两大类,见表7-4。

以齿轮和轴承为例,从齿轮和轴承的接触疲劳失效来看,当表面接触应力较小,摩擦力较大,表面质量较差(如脱碳、划伤、烧伤、淬火不足以及有夹杂物等)时,大多为疲劳麻点剥落型;与此相反者,则多属表面压碎剥落型。

7-4 接触疲劳类型及特征

978-7-111-36954-7-Chapter07-19.jpg

注:b为接触圆半径。

大量实践表明,很多实际构件的接触疲劳损坏不是单一的,既有麻点剥落的特征,又有表层压碎的特征。也就是说,同一种零件在同样工作条件下,可能出现两种破坏类型。有时在一个局部区域出现麻点剥落,而在另一个局部区域则出现表层压碎剥落。

2.接触疲劳的损伤过程

接触疲劳损伤和其他疲劳损伤一样,也是裂纹的产生和扩展的过程。但是,接触疲劳是在表面有摩擦的情况下,同时承受交变接触应力,使表面产生裂纹并随后扩展而成的。它与普通疲劳破坏的差别主要是存在着摩擦和磨损,接触表层发生塑性流动和发热等现象,并受液体润滑介质的作用。接触疲劳损伤初始裂纹有下面两种情况:

1)裂纹起始于表面的接触疲劳失效。在滚动体接触过程中,由于外加载荷的作用,表面层的应力及摩擦力引起表层或接近表层的塑性变形,使表层硬化、形成初始裂纹,最后导致麻点剥落。初始裂纹扩展方向与滚动方向呈小于45°的倾斜角,并由表面向里扩展,如图7-9所示。经过一定的交变加速后,裂纹扩展到某一深度剥落,形成表面麻点坑或痘斑状凹坑。

2)裂纹起始于亚表面的接触疲劳失效。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滑动加滚动时,在表面下0.786bb为接触宽度之半)处,其剪切应力为最大,此处塑性变形最严重。在交变接触应力作用下而反复变形,使材料局部弱化并形成裂纹,随后沿最大剪切应力的方向扩展到表面,如图7-10所示,从而造成疲劳失效。若在表面层下最大剪切应力区附近有夹杂物等缺陷造成应力集中,则疲劳裂纹极易早期形成,导致过早失效。

978-7-111-36954-7-Chapter07-20.jpg

图7-9 表面麻点起始位置示意图

978-7-111-36954-7-Chapter07-21.jpg(www.xing528.com)

图7-10 裂纹起始于亚表面示意图

有关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材料质量与显微组织的影响。对大量金属的接触疲劳失效分析表明,疲劳裂纹大多起始于脆性夹杂物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处,它们在交变接触应力作用下,极容易与基体脱离形成空穴,当附件的应力集中超过基体材料的弹性极限时,引起强烈塑性变形,从而导致周围材料硬化形成裂纹,造成早期疲劳失效。

此外,金属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中第二相的大小、分布是否均匀弥散也直接影响其疲劳抗力。以钢铁复合材料为例,当球墨铸铁石墨数量过多且分布不均匀时,容易形成疲劳裂纹源,图7-11所示为球墨铸铁飞轮接触疲劳磨损的SEM照片[22]。当轴承钢中未溶碳化物的含量大于6.5%时,也容易形成粗大晶粒及带状组织等缺陷,造成钢中基体含碳不均匀,使钢中马氏体基体强度也不均匀,加之碳化物带状组织中往往混有非金属夹杂物,均降低疲劳抗力。实践表明,钢中的碳化物以细小、均匀弥散分布为好。

2)热处理淬硬层的影响。淬硬层厚些可以使疲劳裂纹产生在硬化层内,提高接触疲劳抗力。淬硬层过浅,疲劳裂纹将产生在硬化层与心部的过渡区,容易产生表层压碎剥落。图7-12[23]表示了凸轮表面在高频接触应力作用下,发生表层硬化区压碎剥落,这些剥落坑中多有显微裂纹的萌生,从而逐渐使凸轮表面失效[23]

978-7-111-36954-7-Chapter07-22.jpg

图7-11 球墨铸铁飞轮接触疲劳磨损的SEM照片(石墨作为裂纹源)

978-7-111-36954-7-Chapter07-23.jpg

图7-12 中频淬火凸轮表面疲劳剥落坑及其周围的裂纹

对于渗碳硬化层,以钢的渗碳层在热处理中的相变为例,当渗碳钢表层脱碳或贫碳时,奥氏体稳定性降低,马氏体含碳量改变,局部出现屈氏体或索氏体,并改变了表层残余应力分布,从而降低了表层抗剪强度,使零件疲劳抗力急剧下降。在外载荷一定的条件下,渗碳件心部强度或硬度高些,可抑制疲劳裂纹的产生。因此,适当提高渗碳钢心部硬度,可有效地提高接触疲劳寿命。

3)表面硬度与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一般来说,表面硬度越大、表面粗糙度越低,接触疲劳抗力越大。当然,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与接触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摩擦副的几何形状、转速和润滑油黏度等因素。

4)润滑条件的影响。根据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润滑油的黏度越高,接触部分的压力越趋于平均分布,抗接触疲劳的能力也越大。油的黏度越低,容易渗入裂纹中,加速裂纹扩展,降低寿命。润滑油中含水量过多,对接触疲劳有不利影响。油中加入适量的纳米粉体(如纳米Cu颗粒润滑剂),可提高接触疲劳抗力。

从以上产生接触疲劳破坏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减少表面接触压应力、提高热处理质量(如使未溶碳化物达到“小、少、匀、圆”的要求),提高硬度、降低表面粗糙度、降低非金属夹杂物,改善润滑情况,采用表面涂镀层等方法来提高接触疲劳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