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越红工夫——红茶崛起的历程

越红工夫——红茶崛起的历程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广大茶农的努力,绍兴地区的红茶得到很大发展。贷款协定中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中国以茶叶及其他农产品等物资偿还贷款。同时,浙江省茶叶公司为了使红茶生产工艺赶上世界水平,在绍兴县的青坛和诸暨县的三口筹建2座现代化的红茶初制厂,于1957年投产。有鉴于此,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将诸暨县的红茶改产烘青,以补花茶茶坯的不足;将绍兴县的部分地区改产平炒青。

越红工夫——红茶崛起的历程

谢丰镐[1]

越红生产开始于1950年,历史并不长。

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港口被美国封锁,浙江的珠茶出口受阻,中国茶叶公司决定大规模改制红茶,先在浙江省进行。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成立红茶推广大队,1951年在嵊县、崇仁、南山、三界及新昌遁山改产红茶。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吴觉农及胡浩川、方翰周两位著名茶师亲临浙江,具体安排和指导红茶生产工作。同时,从安徽、江西红茶生产老区聘请技术人员数百名前来协助工作,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的应届毕业生近20人参与技术指导(笔者系其中学生之一,分配在南山区作技术指导)。经过广大茶农的努力,绍兴地区的红茶得到很大发展。1951年绍兴地区的红茶达到2218.55吨,成为浙江省的主要红茶产区,由于绍兴曾是越国的首都,于是将绍兴地区生产的红茶取名为“越红”。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中规定苏联援助中国建造156项工业建设,这156项工业建设的建成,将为新中国的重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签订条约的同时,还签订了苏联给中国贷款的协定。贷款协定中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中国以茶叶及其他农产品等物资偿还贷款。我国茶业界的元老吴觉农先生当时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和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作为中方代表参加谈判,所以谈判进行得很顺利。上述浙江生产的越红,一试制成功就光荣地参加了“还贷”任务。据资料显示,1951年上海口岸出口红茶6870吨(上海口岸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出口口岸),越红的出口量为2600吨,占我国总的红茶出口量的37.85%。这是越红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下了头功。

谢丰镐研究员在元泰红茶屋传香授道

浙江省以生产绿茶为主,茶叶生产方针是内销服从外销,因此,越红的产区常受内外销的影响而作频繁的变化。1953年绍兴的大部分地区恢复生产绿茶,1955年因红茶外销形势转好,绍兴、诸暨两县又改产红茶。同时,浙江省茶叶公司为了使红茶生产工艺赶上世界水平,在绍兴县的青坛和诸暨县的三口筹建2座现代化的红茶初制厂,于1957年投产。同年,浙江农学院茶叶系受中茶浙江省公司委托,派出张堂恒、卢世昌、胡建程等教师去上述两厂进行了仿苏联红茶生化管理的实验工作,获得良好效果。这一年,绍兴和诸暨两县的红茶产量达到2045吨,占浙江省红茶产量的60%以上。(www.xing528.com)

晚年的吴觉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浙江省的毛茶产量不断增长,红茶产量也随之增加,1972年浙江省收购红茶达5463.5吨。此后继续发展,至1978年红毛茶收购量高达10549.1吨,但遇国际红茶市场疲软,销路不畅,出现滞库情况。有鉴于此,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将诸暨县的红茶改产烘青,以补花茶茶坯的不足;将绍兴县的部分地区改产平炒青。1980年,浙江省的红茶产量降至5342.95吨,越红开始走向下坡。

胡浩川

方翰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