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和纸板的质量标准

纸和纸板的质量标准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物理性能1.定量每平方米纸的质量,单位g/m2。它是包装纸、箱板纸的重要质量指标。酸碱性大都能使纸的质量显著降低,必须严格控制。

纸和纸板的质量标准

用作食品包装的纸类包装材料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外观、物理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化学性能等方面。

(一)外观

纸的外观品质可以根据纸的不同用途,用其各种外观纸病加以度量。凡不包括在纸张技术要求内的纸张缺欠称为纸病。可以用感官鉴别的纸病称为外观纸病。外观纸病的产生原因很多,如:加工时原料处理不当、操作不当、包装运输疏忽等。

常见的外观纸病有以下几种:

1.尘埃 指肉眼可见的与纸张表面颜色有显著差别的细小脏点。

2.透光点和透帘 把纸张迎光照看,见到纸页纤维层较其他部分薄,但没有穿破迹象,小的称透光点,大的称透帘。

3.孔眼和破洞 指纸张上完全穿通的窟窿,小的称孔眼,大的称破洞。

4.折子 纸张本身折叠产生的条痕,能伸展开的(仍有折痕)称活折子,不能伸展开的称死折子。

5.皱纹 纸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曲皱,破坏纸张的平滑匀称,妨碍印刷。

此外还有斑点、裂口、硬质块、有无光泽等。根据等级不同分别规定不允许存在或加以限制。

(二)物理性能

1.定量(W)(GB/T 451.2—2002) 每平方米纸的质量,单位g/m2

2.厚度(d)(GB/T 451.3—2002) 指纸样在两测量板之间,在一定压力下直接测出来的厚度,单位mm 。

3.紧度(D)(GB/T 451.2—2002) 是纸的单位体积重,指纸的结实与松弛程度,单位g/cm3

4.成纸方向(GB/T 452.1—2002) 纵向:与造纸机运行方向平行的方向;横向:与造纸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纸与纸板的许多性能都有显著的方向性,如抗拉强度和耐折度,纵向大于横向,撕裂度则横向大于纵向。

5.纸面(GB/T 452.2—2002) 正面:指抄纸时与毛毯接触的一面,也称毯面;反面:指抄纸时贴向抄纸网的一面,也称网面。纸张的反面有网纹而比较粗糙、疏松,正面则比较平滑、紧密。

6.水分(GB/T 462—2002) 指单位质量的试样在100~105℃温度烘干至质量不变时所减少的质量与试样原质量的百分比,以%表示。

7.平滑度(GB/T 456—2002) 指在规定真空度下使定量容积的空气透过纸样与玻璃面之间的缝隙所用的时间,单位s。(www.xing528.com)

8.施胶度(GB/T 460—2002) 指用标准墨划线后不发生扩散和渗透的线条的最大宽度,单位mm。它反应了加入胶料的程度。

9.吸水性(GB/T 1540—2002) 指单位面积的试样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浸水60s后吸收的实际水分,单位g/(m2·h)

(三)机械性能

1.抗拉强度(GB/T 453—2002) 指纸或纸板抵抗平行施加的拉力的能力,即拉断之前所承受的最大拉力。有3种表示方法,即抗张力(N)、断裂长(m)以及单位横截面的抗张力(N/cm2)。

2.伸长率(GB/T 459—2002) 指纸或纸板受到拉力直到拉断,长度增加与原试样长度之比。

3.破裂强度(GB/T 454—2002) 又称耐破度,指单位面积纸或纸板所能承受的均匀增大的垂直最大压力,单位kPa。这是一个综合性能指标,对包装用纸具有特别意义。

4.撕裂度(GB/T 455.1—2002) 是表明纸的抗撕破能力。采用预切口将纸两边往相反方向撕裂至一定长度所需的力,单位MN。它是包装纸、箱板纸的重要质量指标。

5.耐折度(GB/T 457—2002) 指在一定张力下将纸或纸板往返折叠,直至折缝断裂为止的双折次数,分为纵向和横向两项,单位为折叠次数。

6.戳穿强度(GB/T 2679.7—2005) 指的是在流通过程中,突然受到外部冲击时所能承受的冲击力的强度。

7.环压强度(GB/T 2679.8—1995) 在一定加压速度下,使环形试样平均受压压溃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8.边压强度(GB/T 6546—1995) 在一定加压速度下,使矩形试样的瓦楞垂直于压板,平均受压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四)光学性质

1.白度(GB/T 8940—2002) 指白或近白的纸对蓝光反射率所显示的白净程度,用标准白度计对照测量。用反射百分率(%)表示。

2.透明度(GB/T 2679.1—1993) 指可见光透过纸的程度,以清楚地看到底样字迹或线条的试样层数来表示。

(五)化学性质

1.酸碱度(GB/T 1545—1989) 纸在制造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同,使纸呈酸性或碱性。酸碱性大都能使纸的质量显著降低,必须严格控制。对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用纸,还要考虑是否对食品有影响。

2.纸、纸板和纸浆纤维组成的分析标准 见GB/T 4688—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