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堤防治水方略的背景出现了什么问题?

堤防治水方略的背景出现了什么问题?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齐桓公时,两国交战时有筑堤或坝,以水攻敌的事件。这一时期,把堤防作为战争手段的情况,在诸侯国之间的盟约中也有相应条款相互制约。对黄河的治理因而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齐国有了堤防的保护,洪水转而威胁西北面的赵国,于是赵国也在离河12.5km的北岸筑堤。各国堤防相邻的部分,由于有着共同的利害,堤防逐渐相互连接。黄河主流由此被约束在两岸大堤之间,形成了保护下游地区的连贯堤防,实现了黄河防洪划时代的进步。

堤防治水方略的背景出现了什么问题?

人类临水而居的时候,就有了堤防。从文字记载中反映出我国至少在西周已普遍应用防洪。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在周王城(今洛阳)有大洪水发生。在王城北面的谷水和王城南面的洛水同时涨水,谷水南流,与洛河洪水遭遇。王城西南坍塌,危及王宫。灵王计划修堤壅水防洪。太子晋提出禹圣作为榜样,劝阻筑堤,同时提出自己的五点治理原则:“象天”,即顺应寒暑干湿的气候条件;“仪地”,即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环境;“和民”,即采取仁爱百姓的政策措施;“顺时”,即按照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供神”,即沟通天神,乞求对不可预知变化的保佑。按照这五条法则行事,必将受到上天的福佑,得到民众的拥护,子孙长享厚福,百姓怀念不忘。于是太子晋劝说灵王“不防川,不窦泽”,但是灵王没有接受太子晋的劝戒,而采取筑堤的治理措施。《国语·周语上》记载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警语。在这里堤防被作为比喻的事例提出来,可见当时已经是司空见惯、尽人皆知的防洪工程设施了。

战国齐桓公时,两国交战时有筑堤或坝,以水攻敌的事件。楚国侵犯宋国郑国,在河道上筑堤,使河改道,“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四百里后可田也”(《管子·霸形》)。大约是在睢水上拦河筑坝,使上游成灾。可见睢水两岸当时已有堤防,能向上游淹地数百里,大约是回水和堤防溃决的结果。当时齐桓公是春秋霸主,曾出兵要挟,迫使楚国拆去拦河坝。这一时期,把堤防作为战争手段的情况,在诸侯国之间的盟约中也有相应条款相互制约。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之会上订立的盟约,其中有“无曲防”(《孟子·告子下》)一条,意思是不许修建有利自己而损害邻国的堤防。在各诸侯国取得政权,铁工具广泛使用,黄河下游地区经济迅速增长,人口繁衍,城市兴建,再也不能让洪水像以往一样四处漫流,与水争地势不可免。对黄河的治理因而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是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战国初年(约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位于黄河下游的齐、赵、魏三国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和人口最多的诸侯国。齐国在今山东和河北的东南部,地势最低,首先在离黄河主流12.5km的南岸筑堤。齐国有了堤防的保护,洪水转而威胁西北面的赵国,于是赵国也在离河12.5km的北岸筑堤。位于上游的魏国效法齐国和赵国的做法,也跟着修筑了沿岸大堤。各国堤防相邻的部分,由于有着共同的利害,堤防逐渐相互连接。黄河主流由此被约束在两岸大堤之间,形成了保护下游地区的连贯堤防,实现了黄河防洪划时代的进步。当时黄河堤防左右岸堤距约25km,黄河宽阔的河床可以容纳汛期的大洪水。(www.xing528.com)

虽然连贯堤防建成,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敌视和战争,堤防仍难免经常被用来作为“雍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工具。黄河干流上最早的一次以水代兵的战例发生在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9年)。当时楚国曾决开黄河南岸大堤,“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卷五,引《竹书纪年》),就是决开位于今天河南滑县东面的白马口险工,攻淹敌军。可见,黄河大堤业已连贯并具有高大的规模。这种以堤防作为战争手段的做法,直到秦王朝统一中国,“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方才告一段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