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连市水务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大连市水务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大连市水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境内6条主要河流是大连市现状主要地表供水水源,占地表总供水量的90%以上。表1.1大连市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未来保护与修复压力大。大连市是国家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城市节水工作基础较好。

大连市水务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地理范围为东经120°58′~123°31′,北纬38°43′~40°10′。全市分为市内3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新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普湾新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济区等1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2574km2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市年均气温约为10.5℃,年均降水量550~880mm,年均水面蒸发量750~950mm。目前全市供(用)水总量16.27亿m3,其中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再生水回用和海水淡化)供水量分别为11.50亿m3、3.27亿m3和1.50亿m3,占总供水量比重分别为70.7%、20.1%和9.2%。全市Ⅲ类以上水质标准河长为342km、Ⅳ~Ⅴ类为121km、劣Ⅴ类为35km,分别占评价总河长的68.7%、24.3%、7.0%。

当前大连市水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供需矛盾突出。大连市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且有一半以上来自难以利用的沿黄、渤海季节性的小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93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2100m3)的1/4,属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境内6条主要河流是大连市现状主要地表供水水源,占地表总供水量的90%以上。目前6条主要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其中英那河、庄河和复州河的开发利用程度接近或超过50%,本地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考虑到城市发展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开发过度地区需要退还生态用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来水偏少等因素,未来水资源供需形势更为严峻。大连市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见表1.1。

表1.1 大连市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www.xing528.com)

(2)水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未来保护与修复压力大。由于水资源缺乏,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生态服务功能衰减,入海水量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2.5亿m3,现状地下水超采量1.2亿m3,海水入侵面积达到638km2,海陆域生态环境恶化。此外,由于污水入河量持续增加,水体水质趋于恶化,部分河流水质较差,现状全市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9.3%。大沙河、登沙河等南部滨海区的河流现状水功能区的COD和氨氮入河量远超过其纳污能力,削减形势严峻。

(3)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目前大连市已初步形成水库和河道堤防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复州河、庄河、湖里河的部分河段堤防仍不达标,碧流河、英那河和复州河的河口行洪滩地被养殖圈侵占,河口缩窄严重,阻碍河道行洪。大连市目前形成了以泄洪沟渠为主干连接道路干支管就近直排入海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但城市排水管渠老化失修、城市低洼区排涝能力不足、雨污混流,急需扩容改造。此外,城市防御风暴潮的工程体系尚未形成,海防堤建设标准偏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的山洪灾害高风险区域还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防御措施。

(4)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但环境变化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待提高。为缓解金州以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紧张局面,大连市先后建成了引碧入连、引英入连供水工程,将北部山区的水资源调到南部滨海地区,初步形成“北水南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保障了全市正常年份的供水。但目前大连市的水源以境内河流为主,来水年际变化较大,现有的供水体系在遭遇特枯和连枯年份及突发事件时,应对能力不足,生活生产供水将会受到威胁。因此,亟需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调整水源组成,加快供水保障体系的建设。

(5)用水效率在国内处于较先进水平,但与国际先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大连市是国家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城市节水工作基础较好。2010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32m3,万元GDP用水量为3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8m3,用水效率在国内处于较先进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城市部分供水管网老化失修,管网漏损率达14.8%。现状全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比例为41%,节水灌溉面积比例为3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比例为19%,农业用水节水空间较大。

(6)水务行业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连市水务改革取得明显效果,于2002年成立水务局,将原水利局的职能、公用事业管理局城市供水管理职能、地矿部门的地下水管理职能合并,但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同时工程管理能力仍较薄弱,重建轻管局面依然存在,基层水务服务水平明显不高。此外,水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尚需加强,政策法规尚待进一步完善规范,依法行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