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进行定子绕组的重绕?

如何进行定子绕组的重绕?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49 整理定子槽2.定子绕组的绕制绕制前的准备1)检查导线的质量、规格、软硬程度等是否符合要求。预烘后的绕组待铁心冷却到60~70℃时才能浸漆。烘干过程中,应每1h用绝缘电阻表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

如何进行定子绕组的重绕?

1.定子绕组的拆除

(1)记录原始数据

为了方便绕制,使重绕电动机的性能可达到原设计要求,拆除前,除记录电动机铭牌上的全部数据(功率、电压、电流、接法、转速等)外,还应记录绕组的型式、尺寸、节距、并联支路数、线圈数、单个线圈匝数、绝缘材料的类型等。

978-7-111-42164-1-Chapter02-70.jpg

图2-48 冷拆法拆除绕组

(2)绕组的拆除方法

1)冷拆法 用铁锤击打凿子将绕组端部剪断,如图2-48所示,也可用斜口钳将绕组端部剪断(最好留一只完整的绕组,以便重绕时参考),然后取出槽楔,用虎头钳将导线逐根拉出(加热后更易拉出),也可用细铁棒将绕组从槽口撬出。

2)热拆法 先取出转子,再把绕组剪断,然后将定子送入烘房(烘箱)中加热2~3h,待绕组受热软化后,迅速拆除。加热时,为防止铁心磁性能变坏,加热温度应控制在200℃以下。

绕组拆除后,应用锤子整理定子端部,然后用钢丝刷将槽内杂物清除,如图2-49所示。

978-7-111-42164-1-Chapter02-71.jpg

图2-49 整理定子槽

2.定子绕组的绕制

(1)绕制前的准备

1)检查导线的质量、规格、软硬程度等是否符合要求。

2)将绕线机计数器校零位。

3)将万能绕线模紧固在绕线机上,并调整好万能绕线模的长度

4)把绕制用的导线装在放线架上,用垫有毛毡的拉线板夹住。

5)先将拉线放入绕线模的扎线槽中,然后把线头固定在绕线模夹板上(当导线的直径超过1.5mm时,要多根并绕)。

(2)绕制过程及注意事项

1)绕线时用力要均匀、合适、线匝排列要整齐,不应有交叉及重叠现象。

2)绕制过程中,如果导线绝缘破损,应立即包扎;如有接头,应将接头放在线圈端部(多根并绕导线接头要错开距离,以防短路),并在每根接头套上绝缘套管,拧在一起,待嵌线完毕接线时,一块焊好。

3)线圈绕完后应检查线圈的匝数,正确无误后用扎线扎紧,从绕线机上取下,再绕下一个线圈。如图2-50所示为绕制好的线圈。

978-7-111-42164-1-Chapter02-72.jpg

图2-50 绕线器及在它上面绕制好的线圈

4)当整相的线圈连绕时,应先把剪好的绝缘套管套入导线,作为极相组的过桥线。

3.嵌线

(1)嵌线前的准备

1)准备好木锤、理线板、压线板、剪刀、槽楔、扎带等,并

根据电动机的绝缘等级选好绝缘材料。如图2-51所示。

978-7-111-42164-1-Chapter02-73.jpg

图2-51 嵌线常用工具

a)压线板 b)划线板 c)裁纸刀 d)打板 e)剪刀 f)木锤

2)将短路的硅钢片分离,把铁心槽内的毛刺锉平,然后用压缩空气将残留杂物清除。

3)用剪刀把绝缘材料裁成合适的尺寸,并放入铁心试用,直至合适为止。

978-7-111-42164-1-Chapter02-74.jpg

图2-52 将线圈拉入槽内

4)把剪好的槽绝缘垫入槽内。

5)熟悉原始记录和图纸。

(2)嵌线过程及注意事项

1)嵌线时,应在槽口垫引槽纸,以防划破导线绝缘。

2)用双手扭扁线圈后放入槽口,从左向右慢慢拉入槽内,如图2-52所示;再用理线板将剩余导线理入槽中,并将导线理顺;然后将线圈两端部适当压低,以方便后面嵌线。

3)将线圈的另一边放到一个节距的槽口处,吊起并垫上绝缘纸,以防铁心擦伤绝缘,同时应注意槽绝缘不能窜位,以免线圈接地。

4)对于单层绕组,嵌完每个线圈的一条边后,应先用压线板压实导线,再用划线板将槽绝缘折合,然后再用压线板压实绝缘,即可打入槽楔,如图2-53所示。就这样按顺序嵌入线圈并在每组线圈间垫上相间绝缘,并使相间绝缘与槽绝缘有部分重合,待全部线圈嵌完后,用手锤垫着木棒重新整理端部形状,使端部低于铁心,以方便转子装配,也可边嵌线边整理,如图2-54所示。

978-7-111-42164-1-Chapter02-75.jpg

图2-53 打入槽楔(www.xing528.com)

1—木锤 2—槽楔 3—槽口绝缘 4—压线板

978-7-111-42164-1-Chapter02-76.jpg

图2-54 绕组端部整形

对于双层绕组,嵌完一条边后,整理好槽内导线,将上层边吊起放于相应节距的槽位,再垫上层间绝缘,依次嵌入线圈的下层边,并在每组线圈的端部垫上相间绝缘,使相间绝缘与槽绝缘相接,与层间绝缘有部分重合,当嵌完一个节距的下层边后,将其上层边也嵌入相应节距槽的上层,整理后封槽,在嵌入最后一个节距的下层边时,应翻起第一个节距的上层边,将全部下层边嵌完后,再嵌入第一次吊起的上层边。整个线圈嵌完后,整理线圈端部,修剪相间绝缘纸,将每个绕组的引出线理出,并用扎带扎好(对于大中型电动机嵌完每个线圈后就可分别包扎)。

4.接线

1)接线前,应对照接线圈,检查绕组有无嵌反、接错,正确无误后,先连接各极相组间连线,再接各相连线。

2)焊接时,先用刀片将线头上的绝缘漆刮净,再涂上助焊剂,用焊锡将接头焊好。

3)将玻璃丝管移到接头处套好接头,将连接线整理好,固定在绕组端部的顶端,与绕组引出线扎在一起,如图2-55所示。

978-7-111-42164-1-Chapter02-77.jpg

图2-55 接线和扎线

5.浸漆和烘干

浸漆和烘干是为了提高绕组的绝缘强度和导热能力,增加绕组的机械强度和抗腐蚀性能,减少尘土、铁屑等进入绕组内部。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预烘、浸漆、滴漆、烘干四个过程。

1)预烘 浸漆前应预烘绕组,预烘时间4~8h,温度控制在110~130℃,预烘过程中,应每隔1h测量一次绝缘电阻,待电阻基本不变后,停止预烘。

2)浸漆 浸漆要选用绝缘性能好、黏合性强、有防潮和防腐能力的绝缘漆。预烘后的绕组待铁心冷却到60~70℃时才能浸漆。因温度过高易使漆中的熔剂挥发,导致绕组表面形成漆膜,不易浸透绕组。电动机一般置于漆槽内浸漆,小型电动机可置于漆桶内浸漆,浸漆时间为15min以上,直到不冒气泡为上,一般电动机要浸漆两次,第一次应将漆调得稀些,以利于渗透到绕组内部,第二次应将漆调得稠些,以便形成漆膜,提高绕组的绝缘强度和机械强度。

重绕后的一、二台电动机也可用漆浇灌绕组,浇漆方法是将漆盒开一个小孔,将电动机稍微倾斜,将漆均匀地浇在电动机绕组端部,如图2-56所示。浇完一端绕组,再浇另一端。

3)滴漆 如图2-57所示,将电动机绕组垂直搁置,滴干余漆,然后用纱头蘸松节油将绕组以外的余漆擦干净。

978-7-111-42164-1-Chapter02-78.jpg

图2-56 浇漆方法

978-7-111-42164-1-Chapter02-79.jpg

图2-57 滴漆

4)烘干 为了尽快挥发掉漆中的溶剂和水分,使电动机早日投入工作,绕组滴漆后应进行烘干处理,烘干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温阶段,温度控制在70~80℃,烘2~4h,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即高温阶段,温度控制在110~120℃(此为A级绝缘,对于E级绝缘,温度应提高10~20℃左右),烘8~16h。

烘干过程中,应每1h用绝缘电阻表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待绝缘稳定后,再保持3h以后停止烘干,这时测量绝缘应在5MΩ以上。实用技能

烘干方法

(1)白炽灯干燥法

对于中小容量的电动机,可将电动机置于一个合适的箱体中,按4~5kW/m2选配好红外线白炽灯或碘钨灯作为箱体内的热源,并使白炽灯与绕组的距离合适,通过照射加热来干燥电动机绕组。加热过程中应注意检查箱内温度。如果是单台电动机,也可将碘钨灯用铁丝固定于定子腔中,直接通电加热,如图2-58所示。一般小型电动机用500W或1000W(根据电动机的大小而定)的碘钨灯,加热1h即可。

978-7-111-42164-1-Chapter02-80.jpg

图2-58 碘钨灯干燥法

(2)烘箱干燥法

烘箱的外形如图2-59a所示,它的上面装有温度表,如图2-59b所示。使用时将电动机定子绕组放入烘箱中,关闭箱门,通电加热并保持加热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978-7-111-42164-1-Chapter02-81.jpg

图2-59 烘箱及其上面安装的温度表的外形

a)烘箱 b)温度表

(3)煤炉干燥法

如图2-60所示,把定子绕组垂直放于铁架上,铁架下面适当距离用煤炉文火烘焙,并在上方盖上保温透气的物品(如旧麻袋),过一段时间后,再将定子上下翻转,烘焙另一面,这样反复几次即可。烘干过程中,要使电动机均匀受热,还要经常检查电动机温度。

978-7-111-42164-1-Chapter02-82.jpg

图2-60 煤炉干燥法

(4)电流干燥法

1)三相电流干燥法 抽出转子或将转子堵转,在定子绕组中通入60%~70%额定电压的低压交流电,如图2-61所示。加热时绕组温度控制在80~90℃之间。

2)单相电流干燥法 如图2-62所示,将三相绕组串联或并联后通入~220V电源,并串入变阻器,以便调节变阻器来控制电流为额定电流的60%~70%之间,绕组温度为85℃左右,如果超过90℃以上,应切断电源,调整电位器RP,减小电流后再重新加热。

978-7-111-42164-1-Chapter02-83.jpg

图2-61 三相电流干燥法

978-7-111-42164-1-Chapter02-84.jpg

图2-62 单相电流干燥法

a)串联接法 b)并联接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