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包扎、固定、止血、转运:小夹板固定法的优点和限制

包扎、固定、止血、转运:小夹板固定法的优点和限制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包扎固定时松紧适宜,过紧会影响患者呼吸运动,过松则达不到固定加压的目的。小夹板固定法具有固定作用确实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轻等优点,但应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如开放性骨折、皮肤损伤或肢体肿胀明显者不宜采用,且在固定过程中夹板容易移位。最多用于胫骨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其他骨干骨折和骨盆骨折亦可采用。

包扎、固定、止血、转运:小夹板固定法的优点和限制

二、包扎、固定、止血、转运

(一)包扎

1.目的

(1)保护伤口,减少污染。

(2)固定敷料、药物。

(3)骨折脱位的固定。

(4)关节损伤及关节脱位恢复后的固定。

(5)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断裂或损伤、皮肤缺损等手术修复后的制动。

(6)压迫止血及减轻疼痛。

2.常用包扎器材 包扎中常用的器材主要为绷带、三角巾和多头带。在抢救中应因地制宜,可用衣裤、毛巾、被单等进行包扎。

3.常用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绷带包扎用途广泛,其主要目的为:限制患者活动,固定敷料和夹板,加压止血,促进组织液吸收或防止组织液的流失,支托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绷带包扎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①绷带包扎部位必须清洁干燥,皮肤皱褶处如腋下、乳头下、腹股沟等处,应用棉垫或纱布衬垫后包扎骨突处。

②包扎时,应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并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

③根据包扎的部位选用宽度适宜的绷带。

④包扎时避免使用潮湿绷带,以免绷带干后收缩过紧而影响血液运行,潮湿绷带本身还可以刺激局部皮肤产生湿疹

⑤包扎的方向一般从远心端向近心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⑥绷带包扎结束前,再环形重叠2周,用胶布或撕开绷带尾端打结后固定。固定的打结处应放在肢体的外侧面,忌固定在伤口上、骨隆突处或易于受压部位。

(2)三角巾包扎。三角巾包扎操作简捷,能与身体各部位相适应,适用于急救时包扎。包扎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包扎伤口时不可触及伤口,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及伤口的出血和污染。

②包扎时松紧适宜,包扎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会导致敷料脱落或移动。

③包扎时应做到妥帖整齐,并使肢体处于功能位,保证患者舒适。

④包扎人员动作要迅速和谨慎。

(3)多头带包扎。多头带包扎主要应用于人体不易绑扎或面积过大的部位。其操作简单,固定敷料,施加压力及支撑身体保持舒适。根据不同需要可分为胸带、腹带、四头带、六头带、八头带等多种。多头带包扎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被包扎处有开放性伤口或创面,应先处理覆盖后再行包扎。

②双边带子应交叉包扎,后一根带子应压住前一根带子的1/2,结尾两根带子应打结固定于不受压处。

③包扎固定时松紧适宜,过紧会影响患者呼吸运动,过松则达不到固定加压的目的。

④包扎带若被渗液污染应及时调换。

⑤包扎敷料上有渗液时应及时更换。

(二)固定

1.目的

(1)用于骨折或骨关节损伤,以减轻患者疼痛。

(2)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神经。

(3)便于患者的转运。

(4)对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也有局部固定的作用。

2.常见的固定方法

骨折复位后,为保持骨折断端的稳定,必须采取不同形式的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固定的形式可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

(1)外固定:由肢体的外部将骨折固定的方法称为外固定。常用的有石膏、夹板、外固定架和牵引器。

①小夹板固定:a.器材:可用杉树皮、木板或竹片等削成长宽合适的小夹板,在适当部位加固衬垫,外扎绷带作为外固定器材。b.特点:小夹板固定能有效防止骨折端再发生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固定范围较石膏绷带小。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便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发生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小夹板固定法具有固定作用确实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轻等优点,但应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如开放性骨折、皮肤损伤或肢体肿胀明显者不宜采用,且在固定过程中夹板容易移位。夹板外固定主要用于上肢骨折,对下肢骨干骨折须同时用牵引。c.护理:定期对小夹板固定情况观察并及时评估;重视患者的主诉;小夹板外的绑带松紧适度,绑扎太松或固定垫使用不当而失去固定作用,导致骨折移位,绑扎过紧则会产生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坏疽等不良后果;指导和协助患者做好功能锻炼。

②石膏绷带固定:a.器材:用无水硫酸钙(熟石膏)的细粉末散布在特制的稀孔纱布绷带上,做成石膏绷带。将石膏绷带浸水后,缠绕在肢体上数层使呈管形石膏或多层重叠的石膏托,用湿纱布绷带包在肢体上,凝固成坚硬的硬壳,对骨折肢体起有效固定。b.特点: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而塑形,固定作用确实可靠,便于患者的搬动和转运,一般四肢骨折复位后均可采用。但石膏绷带缺乏弹性,不能随时调节松紧度,也不适于使用固定垫。如固定范围较大,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使这些关节在骨折固定期内无法进行活动锻炼,如不注意加强固定肢体的肌肉功能锻炼,会导致关节僵硬的后遗症,妨碍患肢功能的恢复。c.护理:安置适当的体位,患肢抬高,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石膏未干时,应适当支托,防止变形,可通过提高室温或灯泡烤照促其干固;石膏干固后,应注意保护,防止折断,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大小便污染,如有污染可用毛巾蘸肥皂液擦洗;更换敷料时,石膏窗周围用纱布保护,防止消毒液或脓液浸渍石膏;观察远端肢体血运,有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征象;石膏上如有血迹渗出,应做好标记,当血迹边界扩大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定时检查石膏边缘皮肤有无刺痒、压疮或化脓,告知患者勿搔抓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或向石膏内填塞衬垫;定时翻身,按摩皮肤,预防压疮;指导未固定部位的功能锻炼及固定部位肌肉等长收缩,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及关节僵硬;石膏拆除后,局部可涂抹油膏,保持清洁,定时按摩;继续功能锻炼,给予理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③外固定架:a.器材:由两根钢针和金属杠杆构成固定支架的框架。b.特点:在骨折两侧各横穿两根钢针,在体外可调节长度和方向的金属杠杆将钢针连接起来,调整杠杆可起复位和固定作用。最多用于胫骨骨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其他骨干骨折和骨盆骨折亦可采用。c.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了解外固定架的优点,消除恐惧心理;完善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给予相应的麻醉护理;上肢骨折后,用薄枕垫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术后将薄枕垫放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以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合并血管损伤或骨间膜高压症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缺血、缺氧,引起肿胀、坏死。保持钉孔周围皮肤干燥,钉孔处每日用75%的乙醇消毒2次,以防感染。加强功能锻炼,术后当日即可做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以后逐步增大关节活动的范围,防止肌肉强直挛缩。(www.xing528.com)

(2)内固定。用各种形式的内固定器材直接作用于骨骼本身,称为内固定,内固定器材留置于体内,直至骨折愈合牢固,有些内固定术后需加外固定。

①器材:内固定器材是对人体组织无不良反应的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加压钢板等,或用自体或异体植骨片,将骨折段固定,从而达到解剖复位和相对固定的要求。

②特点:内固定是使骨折保持满意的复位,可以不用外固定,或缩短外固定时间,从而达到早期活动,迅速恢复功能的目的,但内固定的无菌技术要求比较高。

(三)止血

1.出血的种类 根据损伤血管不同,临床上出血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每种出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临床护士应熟练掌握。

(1)动脉出血:动脉损伤所致。因动脉本身氧含量高,压力大,出血呈鲜红色,血流急,呈喷射状,并随心脏搏动而断续向外射出,血管断端常见于近心端。通常能找到出血点。如动脉出血严重,患者除局部出血症状外,尚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

(2)静脉出血:为静脉受伤所致。多发生在断裂血管的远心端,静脉压力比动脉压力低且血液含氧量低。静脉出血的特点为血色暗红、血流缓慢,一般能找到出血点,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3)毛细血管出血:为极小的血管出血。血色鲜红,以在伤口处渗血为主要表现,常找不到明确出血点,出血量小时,常自行凝结,危险性较小。如实质性脏器(肝、脾、肾脏等)外伤或术中止血不彻底而发生渗血,则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2.止血的方法 根据创面的出血情况,在现场可采取一些临时止血方法。如伤势重、出血量大,临时止血法无效或危及重要脏器内出血时,虽出血量不大,也应手术止血。

主要的临时止血法如下。

(1)压迫止血法:将出血部位抬高,直接压迫止血,对于创面小、出血量少的伤口,效果较好。

(2)加压包扎止血:常见的加压包扎止血方法有敷料加压包扎法和屈肢加压包扎止血法。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不适用于有骨折或异物存在时的止血。

(3)指压止血:对动脉出血的一种有效的临时止血方法。根据动脉分布情况,可用手指、手掌或拳头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用力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迫,以切断血流,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由于解剖因素,不同部位出血的压迫点不同。如头、面颈部出血可压迫颈总动脉;头、前额部出血可压迫颞浅动脉;面部出血压迫面动脉;枕部出血压迫耳后动脉等。压迫止血应注意压迫的时间和力量,切忌长时间完全阻断主干动脉血流,以免影响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造成严重后果。

(4)止血带止血:适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用止血带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将整个肢体用力绑扎,以完全阻断肢体的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此法会加重肢体的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因此多用于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应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扎止血带时,应用毛巾或纱布块垫好,勿直接扎在皮肤上,以免损伤皮肤。

②止血带的部位应为伤口的近心端,并尽量靠近伤口。前臂和小腿不适宜用止血带,因骨间有深动脉通过,止血效果不良。上臂扎止血带时,应避开中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

③使用止血带止血的患者应标明伤情和止血带使用时间,以防肢体血流长时间被阻断而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④止血带应松紧适度,以远端动脉波动消失为宜。扎止血带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以1小时为宜,最长不超过4小时,期间应每隔30分钟放松止血带一次,每次放松时间为1~2分钟,然后再稍高平面扎止血带,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扎。

⑤取下止血带时,动作应缓慢,以防伤肢突然增加血流而影响重要脏器的血供。

⑥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保暖,取下止血带时,应注意帮助患者按摩患肢,使患者尽快消除麻木等不适感。

除以上止血方法外,尚有胶带止血和药物止血,在此不再叙述。

(四)转运

1.目的 运送病情危重且不能自行行走的患者。

2.途径 有轮椅转运、平车转运和担架转运法三种。

3.转运及注意事项

(1)转运患者前护士应先评估、确认患者的一般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

(2)转运患者途中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神智及病情的观察,重视患者主诉,并准备好急救物品。

(3)转运患者时,动作轻稳,协调一致,车速适宜,确保患者舒适及安全。

(4)搬运患者时,尽量使患者身体靠近搬运者,达到安全、省力的原则。冬季转运患者时应注意保暖。

(5)推行患者时,患者头部应靠近推行者一端,便于观察患者的表情,推行速度不宜过快,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应在高处一端,以免引起不适。

(6)转运骨折患者时,车上需垫木板,并固定好骨折部位,多人搬运脊柱损伤患者时,必须同步用力抬起,使脊柱保持在一直线,以防损伤脊髓。

(7)需转运的患者有输液及各种引流管时,应做好保护,保持输液管通畅,引流管引流有效。

核心提示

本节根据外科疾病的特点,对外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进行阐述,重点讲解了外伤固定、包扎、止血、转运技术、T管引流术、结肠造瘘术等的操作要点,作为护理人员,应重点掌握各操作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学习目标评价

简答题

(1)简述固定、包扎、止血、转运的目的。

(2)简述“结肠造口”的护理要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