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蓄电池的延寿保养技巧

蓄电池的延寿保养技巧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外都原因主要是浮充运行状态和放电深度,另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温度。解决方法:一是电池扩容到500 A·h两组,减小电池的放电深度;二是像这种负载较大的基站尽量缩短发电抢修时间,最好不使用轻质房这种夏季容易吸热,不宜散热的轻质彩钢板机房,建议采用空间较大的砖瓦房,这样便于散热,达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蓄电池的延寿保养技巧

影响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外都原因主要是浮充运行状态和放电深度,另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温度。内部原因主要是电池组中个别单体电池的容量、内阻不同且相互作用,影响到整组电池的使用。

1.保持蓄电池处于良好的浮充状态

决定电池寿命的要素有3个:第一是产品质量;第二是维护的情况;第三是电池是否处于良好的浮充运行状态。

浮充运行是指整流器与蓄电池并联供电给负载,如图7-11所示。当交流电正常供应时,负载电流由交流电经整流后直接供电给负载,蓄电池处于微电流充电状态(补充其自放电所耗电能);当交流电停供时才由蓄电池单独供电给负载,故蓄电池经常处于充足状态,大大缩短了充放电循环周期,延长了电池寿命。

图7-11 浮充电原理图

2.蓄电池的静止电动势

将蓄电池的正、负极板浸入电解液中,正、负极板与电解液相互作用,在正、负极板间就会产生约2.1 V的静止电动势。蓄电池的静止电动势

式中 Ej——静止电动势,即开路电压(V);

ρ25——基准温度(25 °C)时,电解液的相对密度(g/cm3)。

因为蓄电池工作时,电解液密度总是在1.12~1.30 g/cm³之间变化,所以每个单格电池的电动势也相应地在1.97~2.15 V之间变化。

3.关于浮充电压的选择

蓄电池浮充电压的选择是电池维护好坏的关键。如果选择得太高,会使浮充电流太大,不仅增加能耗,对于密封电池来说,还会因剧烈分解出氢氧气体而使电池爆炸。如果选择太低,则会使电池经常充电不足而导致电池加速报废。

图7-12中,UAB是蓄电池的浮充电压,由整流器稳压方式提供(稳压精度必须达到±1%)。IC为蓄电池充电电流,主要是补充蓄电池的自放电。由于蓄电池处于浮充(充足)状态,E2和 R2基本不变。对于开口型电池,因电解液由各使用单位自行配制,故充电开始IC有所差异。对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IC出厂时已成为定值,为此:

式中,Q为蓄电池组的额定容量;σ% 为电池一昼夜自放电占额定容量的百分比,则:

由此可见,浮充电压应按电池的容量、质量(自放电的多少)而定,特别是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因其自放电很小,可降低浮充电压。

对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因电解液、隔离板均由厂家出厂时密封为定值,故应增加个自放电的指标。

4.低电压恒压充电(均衡充电)技术

所谓低压恒压充电,即传统的恒压充电法,但其不同点是,低电压恒压充电一般采用蓄电池平均端电压为2.25~2.35 V的恒定电压充电。充电之初为防止充电电流过大,充电整流器应具有限流特性,故仍处于恒流充电状态;当充入一定电量后,蓄电池电势升高,充电电流才逐渐减小。这种充电方式由于有以下优点而被推广使用。

(1)充电末期的充电电流很小,故氢气和氧气产生量极小。它能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机房要求,是全密闭电池适用的充电方式。

(2)充电末期的电压低,对程控电源等允许电压变化范围较宽的用电设备,可在不脱离负载的情况下进行正常充电,以简化操作,提高可靠性

(3)整流器的输出电压最大值较小,可减小整流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容量。

5.放电深度的控制

电池的充放电次数是无法控制的,但放电深度可以控制。长时间停电的基站一般在放出实际容量的50%之前就会有工程维护人员给基站提供电源,避免电池由于深度放电而减少寿命。

6.环境温度的控制(www.xing528.com)

应注意的是,在浮充运行中,阀控电池的浮充电压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浮充电压应根据环境温度的高低作适当修正。不同温度下,阀控电池的浮充端电压可通过下式来确定:

从式(7-14)可以看出,当温度低于25 °C太多时,若阀控电池的浮充仍设定为2.27 V/°C,势必使阀控电池充电不足。同样,温度高于25 °C太多时,若阀控电池的浮充电压仍设定为2.27 V/ °C,势必使阀控电池过充电。

在浅度放电的情况下,阀控电池在2.27 V/°C(25 °C)下运行一段时间是能够补充足其能量的。

在深度放电的情况下,阀控电池充电电压可设定为2.35~2.40 V/°C(25 °C),限流点设定为0.1Q,经过一定时间(放电后的电池充足电所需的时间依赖于放出的电量、放电电流等因素)的补充容量后,再转入正常的浮充运行。

通常情况下,在市电正常供电时,电池房一般都有空调,温度控制在25 °C左右,但是停电后没有空调,电池还要放电升温,机房的温度急速上升,这是造成电池容量不足或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电池在25 °C的基础上每升高10 °C,使用寿命减少一半),尤其是大负载配小电池的站点。

实际案例:有一个机房配有48 V/300 A·h电池两组,实际负载是48 V/98 A,上半年测试两组电池的实际容量为标称容量的90%以上,经过几次停电后,下半年测试,两组电池一组的容量是原标称容量的30%,另一组是40%。其主要的原因是该机房是一个楼顶轻质机房,是用彩钢板搭建的,机房内部空间比较小,据测量,该机房夏天停电1 h,温度可以上升10 °C以上,这对电池是非常不利的。

解决方法:一是电池扩容到500 A·h两组,减小电池的放电深度;二是像这种负载较大的基站尽量缩短发电抢修时间,最好不使用轻质房这种夏季容易吸热,不宜散热的轻质彩钢板机房,建议采用空间较大的砖瓦房,这样便于散热,达到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目的。

7.更换较差电池原则

在电池组的测试中会发现个别单体电池容量不足或内阻偏大,如果继续使用,会造成有些电池浮充偏高,有些则偏低,有些电池一充就满,而有些电池充电不足,结果造成其他实际容量较大的电池容量也变小,所以必须更换这些故障电池。这里可用更换较差电池的原则,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相同年限电池较多的,同年份、同规格型号、同厂家的电池,在通过电池数据分析后,把电池实际容量较高的整合在一起,较差的整合在一起;不同基站分别对待,负载容量较大的基站配实际容量大的电池组,负载小的配实际容量小的电池组,延长后备供电时间。通过长期的容量测试,从大量的数据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只故障电池在标准放电量的情况下,从1.8 V下降到1.0 V只要10 min左右,一组电池只要有4、5只这样的电池,电池组电压可以下降3~4 V,其他电池再好,但总电压已下降到负载设备不能工作的电压值。

实际案例:有一个基站在没有调整时电池维持供电时间是4 h,调整后可以维持7 h。在相同规格电池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同站两组内部调整,较好的组合成一组,其他的组合成另一组。

实际案例:有一个基站在没有调整时电池维持供电时间是2 h,调整后可以维持4 h。

8.加液修复

这里介绍两种加液修复方式:一种是把原电池内部液体全部清除,然后重新加液;另一种是通过加适量的配方液体,用以溶解电池内部的沉淀物,达到恢复电池容量的效果。但是,这两种修复方法要求电池极板没有严重损坏,电池实际容量需在额定容量10%以上。

1)方法一

把容量不足的电池在底壳上开个小孔,让原电池的电解液流出,然后补好小孔,重新加电解液,充电。这种方法相对较好,但有几个缺点:一是要破壳,电池的密封性能要比原电池差许多;二是要回收原电解液,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厂家在特定的厂房才能做,原电解液需要做回收处理,否则危害较大。这种方法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也费事费力,成本较高。

2)方法二

先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至少放掉容量的10%以上,然后把电池的气阀打开,加入适当的配方液体,在气阀开口的情况下进行高压恒流充电,目的是通过充电的化学反应消除沉淀物。这种方法相对于第一种方法实际操作性较强,比较容易实施,成本较低,但效果相对要差一点。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用这种方法可以对6组48 V/400 A·h电池进行修复试验。

下面是几个实际案例。

第一批是使用了6年的两组不同容量的电池,通过放电测试,抽出实际容量在额定容量的25%左右的单体电池组合成一组,采用此种修复方式后,电池整体容量恢复到额定容量的60%,抽出的第二组(实际容量为40%的)恢复到了90%。

第二批是使用了7年的两组电池,原实际容量约为额定容量的20%左右,通过放电测试,共去掉了5只容量特别差的电池,补上5只实际容量25%以上相同型号的电池,充电激活,再放电测试,把48只电池按照容量大小重新组合成两组,在后期测试中,一组恢复到额定容量的60%,一组恢复到90%。

第三批是使用了7年的两组电池,原实际容量约为额定容量的30%左右,通过加液修复,两组均恢复到额定容量的60%。

这2种修复模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都可以采用,其优点显而易见,但是要产生较好的效益,需要在修复后进行分组,这就需要大批量的同规格型号、同年份的电池做修复才比较可行。另外,由于这种方式补充加入了一些液体,对那些因失水而容量不足的电池效果可能更好些。

3.影响电池寿命的其他因素及对策

影响电池寿命的主要因素除了温度、配备电池容量偏小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两点要注意:

(1)放电后得不到及时的充电,造成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结晶物沉淀,在后期的充电中无法清除,所以电池放电后需及时得到充电,一般不能超过24 h。

(2)尽量避免电池的大电流充电和小电流长时间放电。大电流充电会造成电池内部充电反应剧烈,大量气体产生,压力过大而喷出,同时可能带出一部分电解液,造成电池的失水和腐蚀接线端子。小电流长时间放电会造成和第一种情形一样的结晶沉淀物产生,后期很难清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