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机器人起,追寻梦想

从机器人起,追寻梦想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的,众所周知,飞机始于人类模仿鸟类翱翔的梦想;近的,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学生,儿时面对鱼缸里的热带鱼萌发出制作机器鱼的梦想,结果成长为对水下机器人颇有研究的博士生。机器人大赛恰恰是一个为大学生圆梦量身定做的、开放的、生动活泼的实践舞台。为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机器人竞赛,如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从机器人起,追寻梦想

21世纪,我国进入了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素质教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国策。如果要问,我国大学素质教育最期待的目标是什么?答案肯定是“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曾做过一次调查,针对中英青少年的7项创造性能力(创造性物体应用能力、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创造性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创造性产品技术制作能力)进行测试比较。结果中国学生只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方面强于对方,其余均低于对方。

2005年7月,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他又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创新能力无疑是个体素质中的一个核心品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意识、精神和品质的最终体现。显然,我们的大学生在这方面距离社会的期待尚远。

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意识?答案是“编织梦想”!远的,众所周知,飞机始于人类模仿鸟类翱翔的梦想;近的,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学生,儿时面对鱼缸里的热带鱼萌发出制作机器鱼的梦想,结果成长为对水下机器人颇有研究的博士生。机器人大赛也是一个造梦工厂,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投身到寻梦的创新活动中。2005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一位浙江大学的队员说:“2002年8月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时,正好电视台在播放大学生机器人比赛,浙大代表队的出色表现感动了我。于是,我带着机器人的梦想踏入校园,蓄志三年,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浙大代表的一名队员。”有了梦,才有兴趣,才有好奇心,才求新图变,不墨守成规。机器人大赛有一个口号:“让思维沸腾起来!”这正是梦想给大学生的思维安上了腾飞的翅膀。

那么,有了梦想,怎样才能“圆梦”呢?答案是“圆梦要靠实践”!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批判精神是先导,解决锐意创新的问题;创新情感和创新精神是动力,解决敢于创新的问题;实践能力是基础,解决善于创新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至关重要。中国的青少年不乏聪明才智,不乏创新的冲动,最欠缺的是实践。如果说梦靠遐想,那么圆梦则是靠双手打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过程。(www.xing528.com)

机器人大赛恰恰是一个为大学生圆梦量身定做的、开放的、生动活泼的实践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如鱼得水,得以淋漓尽致的展露情感、才华和价值观。机器人比赛寓教于乐,寓教于赛,再经过电视节目制作展现于人,实现了媒体与科普、媒体与教育的珠联璧合,丰富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经过比赛的洗礼,大学生们可以充分品尝到科技攻关的艰辛、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新能力将得到空前的提升。这些体验将伴随他们终身,沉淀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为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机器人竞赛,如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这项赛事于2002年由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电视联盟(ABU)倡导,每年举办一届,比赛主要面对大学生,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生,根据规则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通过协作完成竞赛。

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的机器人足球赛主要是国际机器人足球赛(FIRA)和机器人足球世界杯(Robot World Cup Soccer Games,RoboCup)。这两大比赛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融趣味性、观赏性、科普性为一体,为更多大学生参与国际性的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中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虽然举办时间很短,但已经深深扎根于大学校园的土壤上,镌刻在大学生们的梦中,成为大学生们的科技盛会。我们有理由期待,经过长年的努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定能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我国科学普及领域的一朵奇葩,为我国科技事业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