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水利建设同行——一百年不断创新的水利科技企业

与水利建设同行——一百年不断创新的水利科技企业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招收水利研究生,开启了水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先河。100年来,水利高等教育在致力于培养水利人才的同时,推动了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汪胡桢采用连拱坝技术修建的佛子岭水库,严恺针对传统岸壁式直墙海塘的弱点设计的新型斜坡式海塘等突出了在水利工程实践中勇于创新的特点。

与水利建设同行——一百年不断创新的水利科技企业

20世纪初,近百年备遭西方列强蹂躏的中国,积贫积弱,水利失修,江河泛滥,当时几条主要的大河流域水患频仍,无数庶民望水兴叹,极度盼望国家能够治水兴水。但极其落后的水利技术和严重匮乏的人才,与人民的治水需求相差甚远。这一时期,在“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氛围中,在西学东渐的留学大潮中,以张謇、李仪祉等为代表一批水利人推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利高等学府。此后,在一些国立大学、专门学院以及私立学校中,也纷纷开始培养专门水利人才。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招收水利研究生,开启了水利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先河。

100年来,水利高等教育在致力于培养水利人才的同时,推动了我国水利科技的发展。例如,新中国成立前何之泰提出的水利起动流速与泥沙粒径和水深间的经验关系的“何氏公式”;沙玉清提出的无量纲沉速判数(沙氏数Sa)及无量纲粒径判数;须恺主持在苏北运河规划设计时提出的“沉挂法”等,都是水利科技创新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汪胡桢采用连拱坝技术修建的佛子岭水库,严恺针对传统岸壁式直墙海塘的弱点设计的新型斜坡式海塘等突出了在水利工程实践中勇于创新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对水利事业提供了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据统计,1980—1915年,涉水高等院校在攻克重大水利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贡献卓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160多项。100年来,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了古代治水传统与西方先进水利科技的有机结合,在进一步推动水利科技创新的同时,推进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步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