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水利建设概况

我国水利建设概况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水利建设的艰巨性我国是一个受雨洪影响、洪涝灾害特别严重的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我国的降雨东南多,西北少。全国每年、每亩占有水量1755m3,长江流域为其1.5 倍,珠江流域为其2.44 倍,海河仅为其0.11 倍。因此,需要兴修各种水利设施,调节和平衡水量,以减、免水旱灾害,造福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我国治水和农业灌溉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据统计,全国现有水库8.6 万多座,堤防24.6 万km。

我国水利建设概况

(一)我国水利建设的艰巨性

我国是一个受雨洪影响、洪涝灾害特别严重的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在960 万km2国土上,河川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27115 亿km3,大小河川总长42万km,流域面积大于100km2 的河流有500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 的有1500 多条,天然湖泊面积大于1km2 的有2800 多个,大于100km2 的有130 多个,大小冰川面积57069km2。但是,由于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山区占2/3,平原占1/3,年降雨量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均匀,给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资源并不丰富

我国平均年降雨量630mm,年降雨总量6 万亿m3,相当于全球陆地降雨总量119 万亿m3 的5%,除蒸发、下渗外,河川年径流总量2.6 万亿m3,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量47万亿m3 的5.5%。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人均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上排行第119 位。

2.水土资源分布不均

(1)降雨分布不均。我国的降雨东南多,西北少。东南沿海平均1600mm,淮河、秦岭以南大于1000mm,华北、东北大部为400~800mm,广大西北地区小于400mm。

(2)地表水分布不均。我国的地表水也是东南多,西北少。多年平均水量为:长江9793 亿m3黄河560 亿m3(仅为长江的5.7%);西北广大内陆河1133 亿m3(仅为长江的11.5%)。地下水的分布也是如此,长江流域以南约4800 亿m3,北方广大地区2200 亿m3,其中:京、津、冀、鲁、豫、晋共700 亿m3,仅占全国的10%。

(3)水土资源不平衡。长江流域以南,地表水占全国的70% ,耕地面积占33%;黄淮流域及以北地表水占30% ,耕地面积占67% ;黄、淮、海流域地表水仅占5.25% ,而耕地面积却占35.92%。全国每年、每亩占有水量1755m3,长江流域为其1.5 倍,珠江流域为其2.44 倍,海河仅为其0.11 倍。

(4)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由于季风气候影响,雨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并连续枯水年、连续丰水年,夏秋多雨、冬春少雨的特点。如北方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的70%~80%;且多以暴雨降落。1975年8月5~7日,淮河上游的汝河、沙颍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3d 降雨达600mm 的面积达8200km2,1d 降雨400mm的面积达1689km2,暴雨中心的3d 降雨达1605.3mm,1d降雨达1005.4mm,6h 降雨达830mm,3h 降雨达495mm。海河流域1963年8月2~7日的暴雨,7d 降雨大于400mm 的面积达5.8km2,暴雨中心的7d 降雨2050mm,3d 降雨1457mm,1d 降雨达865mm。

(5)雨量年际、月际变化大。北京1959年降雨总量1406mm,为1891年降雨总量168.5mm 的8.3 倍。月际变化大,北京1890年7月的降雨量825mm,为1869年7月6.8mm 的121 倍。(www.xing528.com)

(6)旱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我国主要降雨具有年际变化极大、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水土资源极不平衡等特点,使得可用水资源大大小于自然水资源,且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全国共发生较大的水灾达1029 次,几乎平均每两年一次;同期,全国还发生较大旱灾1056 次,也平均两年一次。有些年份持续干旱140~200d,甚至连年大旱。

我国大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大于当地年平均降雨总量)、历时短、范围广、毁坏性大,每次都造成严重的水灾。仅1949年以来洪水灾害严重的年份就有1950年(淮河),1951 和1953年(辽河),1954年(长江、淮河),1956 和1957年(松花江),1963年(海河),1975年(淮河上游),1981年(长江上游),1998年(长江中游)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1991年我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松花江流域。受灾面积3.69 亿亩,成灾面积2.19 亿亩,倒塌房屋497.9 万间,死亡5113 人,直接经济损失779 亿元。安徽、江苏两省受灾最严重。1998年长江中游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的大洪水,仅就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的经济损失就达千亿元。

因此,需要兴修各种水利设施,调节和平衡水量,以减、免水旱灾害,造福于人民。同时,这些自然因素也给水利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就决定了我国治水和农业灌溉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我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修建了大量的水力发电工程外,还修建了大量的灌溉、防洪、排涝、治渍等工程。据统计,全国现有水库8.6 万多座,堤防24.6 万km。据国家防总提供的信息,“八五”期间防洪抗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大大减轻了洪涝、干旱灾害损失。仅1995年,水利工程减灾效益就达3000 多亿元,避免了200 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受淹,减少粮食损失500多亿kg。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修建的万亩以上灌区5500 多处,灌溉面积大于30 万亩的大型灌区达200 多处,较大的水闸3 万多座,配套机电井300 多万眼,固定排灌站50 多万处,排灌机械保有量6600 万kW,有效灌溉面积达0.5亿hm2(其中旱涝保收面积0.36亿hm2、除涝面积0.2亿hm2),盐碱地改良面积533.3hm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64 亿hm2,解决农村1.64 亿人的饮水困难,水利工程供水量达4400多亿m3,其中农业供水近4000 亿m3

农民有句老话,“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此话虽不全面,但深刻地反映了水对农业的重要性,揭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灌溉面积约7.5 亿亩,全国现有耕地面积18 亿亩左右,约仅占40% ,但灌溉面积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粮食产量的80%。一些干旱地区,浇灌效益尤为显著。例如山西省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省份之一,仅占耕地1/4的灌溉面积,丰水年的粮食产量能占全省总产量的1/2,亩产为非灌区的3 倍;而干旱年,却能占到2/3,亩产为非灌区的6倍。山东省西北部原为全省的最贫困地区,旱涝碱沙灾害频繁,粮食产量很低。20 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引黄灌溉,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8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0 万t,占全省的30.7% ,为1970年的2.56 倍。北京市耕地面积40年来无大的变化,而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1.3 万亩增加到1987年的503万亩,粮食产量也由4 亿kg增加到22.5 亿kg。如此例子还很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 亿亩增加到1995年的7.5 亿亩,虽然人口由5.4 亿增加到12.1亿,但人均占有灌溉耕地的水平没有下降,即由人均由0.44 亩增加到0.62 亩,有力地保证了粮食稳定增长,全国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却由1949年的209kg提高到1995年的380kg。全国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见表1-1。由此可见,我们在如此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足以说明灌溉对粮食增产的巨大作用。而棉花、油料等其他农作物的增产,林业、牧业、渔业的迅速发展也都是如此,均说明了几十年来我国灌溉工程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保证了我国农业的高产稳产,奠定了我国四化建设的基础。

表1-1 全国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