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控阵波位切换优化策略

相控阵波位切换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控阵波位切换的捷变特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给系统波束控制方法带来了便捷、新思路和新策略。表A2第二位表征数字图8.15液晶光学相控阵的相位分布两个光束指向角的切换过程中,各个单元天线中的液晶分子独立发生转动。

相控阵波位切换优化策略

相控阵波位切换的捷变特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给系统波束控制方法带来了便捷、新思路和新策略。但是,由于卫星之间的激光链路需要建立在动态连接的基础之上,需要满足“动中通”的约束条件。因此波位切换过程的功率稳定性是其研究的最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液晶光学相控阵的波位切换过程如图8.14所示,依据液晶相控阵的稳态理论从初始波束指向α1、目标波束指向α2分别得到对应初始驱动电压阵列U1[i]和目标驱动电压阵列U2[i]。对于每一个单元天线i来说,依据液晶的动力学方程,初始稳态电压U1[i]和加载的驱动电压U2[i]则能够确定一段时间内的液晶指向矢分布的变化过程θ(z,t)。依据液晶的移相原理,确定出射激光近场的相位分布φ(x,y,t)的变化过程,根据相控阵理论,能够确定远场光斑的变化过程,包括功率密度分布变化If(αx,αy,t)和相位分布变化φf(αx,αy,t)。

图8.14 液晶光学相控阵的波位切换过程

在理想情况下,液晶相控阵每个单元天线上实现的相位延迟量可以按照φi=rem[(i-1)k0d·sinαs,2π]进行加载,同时该相位延迟和驱动电压是一一对应关系。如图8.15所示,其中αs是目标光束的指向角度,则sinαs=φs/(k0·d)。

图8.15 液晶光学相控阵的相位分布

两个光束指向角的切换过程中,各个单元天线中的液晶分子独立发生转动。同时,液晶分子的转动过程相比光的传输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波束切换时间无须考虑光在液晶层内的传输时间。所以,远场光斑与近场的相位关系满足

其中,近场的电场Enear(x)=EA(x)exp(jφ(x)),近场相位分布φ为

并且e光的折射率满足折射率椭球原理,,其中θ是当前位置液晶指向矢的偏转角度,可以根据液晶动力学方程得到。首先对其进行理论仿真,仿真条件遵从两个基本原则:①材料参数、激光源参数、馈电参数和波控参数均采用当前实际器件的实际测量参数;②光束指向角等仿真变量采用应用系统控制约束条件。因此仿真的固定输入参数包括:材料参数(见表8.1)、器件结构参数(见表8.2)、激光器参数(见表8.3)、波控参数(见表8.4)。

表8.1 材料参数

表8.2 器件结构参数

表8.3 激光器参数

表8.4 波控参数

仿真工具和算法有:Matlab、Comsol(FEM)、FFT、FDTD。仿真的变化参量包括波束指向角度、响应时间、衍射效率等。

单个电极在不同电压、不同的时间下,指向矢θ的分布是满足液晶动力学理论的,包括动力学方程(www.xing528.com)

和初始条件。式中,Δε、η、k均是材料参数,分别是介电各向异性、旋转黏滞系数、弹性系数;E=U/d是外加驱动电场值。因此,在外加驱动电压U2的作用下,单元液晶器件指向矢θ的变化过程θ(z,t)不仅与驱动电压U有关,也与初始状态有关。

对于液晶相控阵的波束切换过程具体到单元天线时,是加载电压的变化从而引起相移量的变化。即U1→U2,并且前后的电压没有必然的关系,由波束指向角度和波控方法决定。为了能够更加形象地表述该过程,研究两种情况:低压到不同高压的切换、不同电压到一个相同电压的切换。

通过液晶移相原理,,e光的折射率ne满足折射率椭球原理,就能够得到每个时刻该单元器件上相移量的变化过程,对应液晶相控阵波位的切换过程,每个单元天线上所加载的电压是从U1到U2,其中两个状态的电压高低的取值均有可能。为了能够描述该过程,我们假定U1不同,而U2相同。

假定6组初始电压U1,分别是1.5Vth、2Vth、2.5Vth、3Vth、3.5Vth、4Vth,得到其稳态时的液晶指向矢分布,从而计算出对应的初始相位。随后给予一个相同的驱动电压,例如3.2Vth,经过几乎相同的时间后,相位趋近于相同的值,如图8.16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不论相位是上升还是下降,弛豫时间和之后的驱动电压及材料参数有关,而与之前的状态无关。

图8.16 不同初始电压U1情况下,在相同U2驱动作用下的相移变化过程(见彩插)

描述阵列切换过程,更准确的是从指向角α1到指向角α2的过程,根据相控阵理论,问题转换到阵列天线的相移序列φ1[i]到φ2[i]的切换。利用液晶移相原理,相移和驱动电压的一一对应关系,问题再转换到驱动电压序列U1[i]到U2[i]序列的转换。

根据液晶相控每个单元是独立控制的,并且在驱动芯片锁存器的作用下,驱动输出电压能够达到同时加载、同时释放,同步误差小于10 ns,远小于液晶的响应时间,不需要考虑其带来的加载时间误差。

根据当前液晶相控阵的孔径参数、激光波长,能够计算远场波束宽度为100μrad。在通信的跟踪阶段,跟踪波束跃度一般在其波束宽度的1/5。而在扫描捕获阶段,一般不要求通信信号的连续性,通过波束跃度较大。

为了能够表现出一般特点,假定初始光束指向角为1°,波束跃度为20μrad,在下一步分别为αs2=1°±20μrad;为了描述波束捕获阶段的情况,分别假定下一步αs2=1.5°。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仿真研究。

为了能够描述光束质量的情况,主要仿真4个物理量:光斑的变化过程、衍射效率与时间的关系、光斑中心与时间的关系、线性插值运动探测器接收能量的变化关系。

采用的单个液晶相控阵组件是一维扫描器件,因此可以采用光束在扫描方向的切面包络来研究波位切换问题。依据前文提到的相关理论,可以得到切换过程中的激光包络过程,横坐标是远场角度,纵坐标是相对激光功率密度,如图8.17所示。不同的包络代表不同时刻的情况。相位分布的变化过程如图8.18所示。

图8.17 光斑和时间的关系(见彩插)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斑中心位置逐步从αs1移动到αs2。同时可以发现切换过程中,由于所有单元天线的切换不一定完全同步,因此远场的光斑能量有一定的下降,相位会有一定的变化。

图8.18 远场相位分布和时间的关系(见彩插)

针对常规的光通信体制来说,激光功率是其系统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如图8.19所示,假定初始波束指向角为1°,针对三种不同的光束偏转情况,分别是1°+20μrad、1°-20μrad、1°+0.5°。针对前两种情况,波束跃度是20μrad,在波束切换过程中,一级衍射光斑能量均是稍降低将近30%,随后上升至原本效率;对于捷变波束切换情况(1°+0.5°),前后两个波束指向角之差远大于波束宽度,依据相控捷变切换理论,对于一级衍射光斑来说,波束切换过程中,在1°角度上,波束能量快速降低,同时在1.5°位置的能量上升,但1°位置的能量大于1.5°;随后1.5°目标位置上的光束能量继续增加并且超过原本1°位置的能量,并逐渐趋近于稳定。

图8.19 不同波束跃度情况下波束切换的衍射效率与时间的关系(见彩插)

基于液晶光学相控阵的激光相控通信系统,在波位切换过程中,当光束指向在相邻波位进行切换过程中(间隔20μrad),主瓣衍射效率最大下降量不超过30%,匀角速度运动探测器接收到的功率最大下降量不超过30%,相位变化不超过20°(切换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