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简介

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简介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没发明纺织工具之前,一切编织都是手工进行的。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而且对后世纺纱工具影响深远。纺纱的目的是织布,只有大量的织布需求,才会有大量的纺坠为其提供纱源。图3-4原始腰机示意图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以毛为纺织原料的使用地主要在我国北方,由于毛织物不易保存,考古中极少发现毛织物实物遗存。表明四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已具有一定的毛纺织水平。

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简介

我国原始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能制作出细小骨针的同时,也就应该能制成极细的线,这才能穿过孔径仅1.5毫米的针孔。在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了植物﹑动物纤维的特点,逐渐发明了纤维纺织技术。

在没发明纺织工具之前,一切编织都是手工进行的。从搓捻绳索到编结罗网,从编织篮筐席垫到原始的织物,都只能低效率地制作,但人们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纤维的规律,发现了新的天然材料,并创造出最初的纺织工具,提高了织物的加工精度,并高效率地制成布帛,这时人类才有了正式的衣裳。

最早的纺织工具是纺坠[1],它是手工纺纱最简单有效的工具。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而且对后世纺纱工具影响深远。在河北磁山遗址中出土的距今七千多年的纺轮,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用石片制成的。之后,纺纱技术的普及使纺坠成为妇女最受欢迎的工具,并在死后随葬于墓中,在我国七千多处大规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现,有的还绘有花纹(图3-3)。

纺轮最初由粗陋的石片打磨,后来用黏土制坯后烧成陶纺轮,并绘上饰纹,并由厚重较大的鼓型发展到轻薄的扁平型,这期间融入了原始社会妇女们无数的智慧和经验。从晚期纺轮的趋向轻薄和直径变化不大的实物上来看,当时人们已经能纺出较细的纱,自然也会织出精细的布来。

纺纱的目的是织布,只有大量的织布需求,才会有大量的纺坠为其提供纱源。所以在纺坠广泛普及之时,人们就发明了原始的织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原始腰机和综版式织机。原始腰机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它的出现使人类解决了真正的穿衣问题并进入了纺织品时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距今六千多年的织布用的木刀﹑木圆棒,正是原始腰机构件中的打纬刀﹑卷布辊﹑分经棍和综杆。图3-4是根据这些工具并参照今天少数民族保存的同类型的织布方法绘制的,大体符合原始腰机的使用方式。

图3-3 湖北“新石器时期” 遗址出土的彩陶纺轮

图3-4 原始腰机示意图

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

麻是植物纤维,是我国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纺织材料,包括葛﹑苎麻大麻﹑苘(qǐnɡ)麻(俗称青麻)等,其中苎麻的质量最佳,纤维细长,坚韧,有良好的抗湿﹑耐腐性,散热性好,洁白又有光泽,成为后来各个时期服装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麻纤维制成的织物残片和绳子(图3-5)。葛衣是质地很差的服装,一般为百姓穿着,《韩非子·五蠹(dù)》中说,尧“冬日麑(ní,小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写他衣着简陋如看门人,当时也正是纺织衣物刚出现不久,葛作为主要纺织材料的一个时期。

作为动物纤维的毛,主要来源于家畜,兼采于野兽,后经长期实践,渐渐以羊毛为主。以毛为纺织原料的使用地主要在我国北方,由于毛织物不易保存,考古中极少发现毛织物实物遗存。在青海都兰诺木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块毛布和一块毛毯的残片,经线粗0.8毫米,纬线粗1.2毫米。表明四千多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已具有一定的毛纺织水平。此外,骨针的制作更为精细,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281枚长短不一的骨针,滑溜圆润,最细的直径不到2毫米,针孔约0.5毫米。如此多的骨针集中出土,充分说明当时用纤维织物缝制衣服已相当普遍,纤维的细度和强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丝是我国最值得骄傲的优良纺织材料,它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服装史上极其重要的成就,是对世界服装和纺织业的一项伟大贡献。丝最早来源于野蚕,后来野蚕经过饲养,成为驯化的家蚕。从家蚕身上抽出的丝比野蚕长100倍,于是人工养蚕为丝织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我国养蚕取丝最早在何时,历来说法不一,从考古的材料中推断,七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对蚕有所认识,至4000年前则能更好地加以利用,织成丝帛。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一只象牙盅上,刻有四条蠕动的虫纹,其身上的环节数,均与家蚕相同,应是当时人们对家蚕的熟悉和喜爱的反映(图3-6)。1927年山西夏县阴村出土了一个截断的蚕茧和一个纺坠,时间为五千多年前。1958年又在浙江钱山漾发现4千7百年前的居民遗址,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经鉴定,纤维全部出于家蚕蛾科的蚕。这块丝品残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丝织品实物,经与现代生产的丝织品比较,规格相当接近,令人惊叹(表3-1)。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我国的丝绸达到巅峰水平,传至西方后,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服装面料,丝绸对世界服装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3-5 江苏草鞋山出土的 葛布残片

图3-6 刻有蚕纹的象牙盅

表3-1 出土绢片与现代电力纺的比较

有关我国原始社会的服饰现象请参见表3-2。

表3-2 中国原始社会的服饰现象简表

本章综评(www.xing528.com)

原始社会是服装的初创时期,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朦胧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北京人,出现了朦胧的服饰行为,至小孤山和山顶洞人时期,出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始缝纫工具——骨针,以及原始装饰物,使人的着装心理得到发展;萌芽阶段,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充分利用植物和动物纤维的能力,发明了纺坠、腰机等纺织工具,纺织出麻、毛等不同纤维的纺织品,并创造了世界古代史上独特的丝绸织物。新石器时代服装材料的充分发现和利用,大大改变了我们祖先的衣生活状况,从帽子到衣裳和鞋子,都已具备。服装已融入了人类生活之中,并逐渐从简单的生理需要、劳动需要发展到更高层次。原始服装带着各种深深的印记,随着人类跨入了文明时代。此后服装与饰物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服装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

1. 原始社会的骨针在我国衣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2. 人类在进化到穿衣前为什么会有人体装饰阶段出现?其意义是什么?

3. 简述原始社会纺织工具和纤维衣料的特点及其使用过程。

4.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具有什么意义?

基础理论与应用训练(中国部分)——

奴隶社会服装

课题名称:奴隶社会服装

课题内容: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礼制与冠服制度

冕服

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

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

课题时间:5课时

训练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认识到中国奴隶社会的礼制对服装的深远影响,重点掌握两种基本服装形制在中国服装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要求:1. 初步了解原始信仰影响下的服装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

2. 了解周代礼制对服装的管理,从官服制度中理解政治与服装的关系。

3. 重点把握中国奴隶社会服装的基本形制。

4. 深入了解中国奴隶社会的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

【注释】

[1]纺坠:纺坠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由纺轮和捻杆组成,利用其自重和旋转将细纤维纺成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