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浩崖墓佛教造像特点简介

麻浩崖墓佛教造像特点简介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佛现早期造像遗迹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其中,四川乐山麻浩墓中发现的佛教造像,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像之一。因此留下大批崖墓,尤以乐山境内为集中,而麻浩的崖墓又是乐山崖墓群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麻浩崖墓一号墓道的门枋上刻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墓中出现这样一尊佛像,说明此时四川地区已有佛教造像的出现。不仅是麻浩崖墓,而且在乐山的柿子湾汉墓、彭山汉墓等,也先后有佛像发现。

麻浩崖墓佛教造像特点简介

中国佛现早期造像遗迹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其中,四川乐山麻浩墓中发现的佛教造像,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像之一。

麻浩崖墓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凌云山和乌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东汉南北朝时期,四川省的岷山、嘉陵江流域流行凿山横穴,即在山崖开凿洞穴进行墓葬的形式。因此留下大批崖墓,尤以乐山境内为集中,而麻浩的崖墓又是乐山崖墓群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在长约200米、宽约25米的区域内集中了500多座汉魏时期的崖墓。这些崖墓内曾出土大批东汉时期的文物,对研究这一时期四川乐山一带的经济文化建筑、艺术和民间风俗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麻浩崖墓一号墓是东汉时期开凿的一座无名氏之墓。墓全长29米,宽11米,有三个后室,是一座大型多室墓。由于曾经遭到盗墓者光顾,因而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墓的前室四周墓壁上刻有人物造型,有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西王母赐药的故事,还有挽马图等。墓内还雕刻有飞檐、斗拱、瓦当和高浮雕动物形象。

麻浩崖墓外景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各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同时,还有 中国乃至世界遗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它是汉文化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体反映。

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麻浩崖墓一号墓道的门枋上刻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小佛像高37厘米,结跏趺坐,高肉髻,佩项光。佛像的右手作降魔印,左手置膝上,手持衣襟。(www.xing528.com)

此像之所以引起人们重视,是因为此像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像之一。麻浩崖墓一号墓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墓中出现这样一尊佛像,说明此时四川地区已有佛教造像的出现。从这尊佛像的造型情况来看,其形像生动,线条简练。佛像结跏趺坐,顶上高肉髻,明显是受犍陀罗造像风格之影响。右手作“降魔印”,主要是表现了佛陀在修行过程中,还未成道时,魔王为害怕佛陀将来证悟成道,救度众生,所以不断变换各种手法来干扰释迦的修行。但佛陀不为魔所动,最后终于证悟得道。佛陀证悟后,以手触大地,大地发生震动,以证明佛已成正道,由此降伏魔王,此即后来所谓的“降魔印”,这也是后来释迦坐像中常见的一种手印。

不仅是麻浩崖墓,而且在乐山的柿子湾汉墓、彭山汉墓等,也先后有佛像发现。其中乐山柿子湾汉墓中发现的坐佛像,其风格与麻浩崖墓的佛像相似,此外还有彭山崖墓摇钱树座一佛二侍像、绵阳何家山1号东汉崖墓铜摇钱树多尊佛像、忠县蜀汉墓摇钱树干一佛二菩萨像、宜宾汉墓佛像等。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却在这儿大量发现,这一事件本身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东汉时期这儿就有佛教造像出现,其来源是什么?如何传入的?传入的路线?等等,这些仍是目前学术界还在讨论研究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西汉武帝西域时,张骞在印度看到“蜀邛”,说明那时有可能在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有通道,也可能存在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不过这些都在讨论和研究过程中。

麻浩崖墓内景

崖墓大多早年被盗,随葬品有陶制的农夫俑、服饰俑、厨俑、舞俑、乐俑等陶俑,狗、鸡、马、楼房等模型,罐、碗、釜、甑、耳杯等器皿,铜镜、“五铢”钱和铁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