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知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感知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Gartner2014技术趋势报告显示,未来5~10年,物联网技术将达到实质生产高峰期,截至2020年,将有260亿台设备被装入物联网,这将引领信息技术迈向智能时代——计算、通信、感知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万物互联时代。感知信息技术是未来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非常重视感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感知信息技术领域将催生万亿级的市场。发展安全可控的感知信息技术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

感知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创新、融合和普及应用,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感知信息技术以传感器为核心,结合射频功率、微处理器、微能源等技术,是未来实现万物互联基础性、决定性的核心技术之一。尤其是感知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计算和通信技术,无须遵循投资巨大、风险极高、已接近物理极限的传统半导体的“摩尔定律”,而是在成熟半导体工艺上的多元微技术融合创新,即“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10]

PC时期Wintel联盟垄断了整整20年,移动互联网时期ARM+安卓又形成了新一轮垄断。在如今的感知时代,“超越摩尔”是我国一个打破垄断束缚的难得历史机遇,有很大可能在未来智能时代实现赶超发展,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信息技术从计算时代、通信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感知时代经历了3个浪潮:PC的普及产生了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形成了移动互联网,今天传感器的普及将促成物联网。Gartner2014技术趋势报告显示,未来5~10年,物联网技术将达到实质生产高峰期,截至2020年,将有260亿台设备被装入物联网,这将引领信息技术迈向智能时代——计算、通信、感知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万物互联时代。一个感知无所不在、连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的万联网生态系统,将全面覆盖可穿戴、机器人、工业4.0、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如果把整个智能社会比作人体,感知信息技术则扮演着五官和神经的角色。

感知信息技术是未来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智能时代,物联网和传感器会遍布在生活和生产的各个角落。据《经济学人》预测,到2025年城市地区每4m2就会有一个智能设备。智能电网、智能城市、智能医院、智能交通等将依靠传感器实现万物互联并自动做出决策;智能制造通过在传统工厂管理环节和生产制造设备之间部署以传感器为代表的一系列感知信息技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一直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非常重视感知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早在1991年就将传感器与信号处理、传感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升为国家关键技术予以扶持,近年来更是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传感器基础项目研究。(www.xing528.com)

感知信息技术领域将催生万亿级的市场。感知信息技术领域涉及材料、传感器设备、控制系统以及其上承载的数据增值开发和信息服务。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广泛普及应用,使传感器设备需求增势迅猛,而无所不在的传感器也将引发未来大规模数据爆炸,到2020年,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将占全部数据的一半以上。大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挖掘,还将不断催生新应用和新服务。预计到2020年,相关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供应商将实现超过3000亿美元的增值营收,并且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

发展安全可控的感知信息技术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我国是网络大国,却不是网络强国,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还是应用系统,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严峻。未来,在万物互联生态系统中,从联网复杂程度和产生的数据量来预计,这个网络将比现在移动互联网大10倍,安全隐患也会更多、更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发展自主可控的感知信息技术,实现数据感知、收集和处理等最为基础处理层面的可靠性,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