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合材料手糊成型工艺优化实验

复合材料手糊成型工艺优化实验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复合材料的制品产量很高的日本,手糊制品约占其总产量的1/3。因此掌握手糊成型工艺很有必要。4)手糊成型实验操作将配好的树脂溶液立即淋浇在表面毡上,并用毛刷正压样品,使树脂浸透表面毡,不应有明显气泡。表4-1手糊成型工艺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

复合材料手糊成型工艺优化实验

1.实验目的

(1)掌握复合材料性能设计的方法。

(2)掌握手糊成型工艺的技术要点、操作程序和技巧。

(3)掌握合理剪裁和铺设增强纤维织物的技术。

(4)掌握配制树脂溶液的技术。

2.实验原理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手糊成型工艺属于低压成型工艺,其最大特点是灵活,适宜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此外该工艺所用设备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所以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生产复合材料时仍然以手糊为主,即便是在大型企业,也经常用手糊工艺解决一些临时的、单件生产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复合材料的制品产量很高的日本,手糊制品约占其总产量的1/3。因此掌握手糊成型工艺很有必要。

3.实验仪器和原料

(1)手糊工具:辊子、毛刷、刮刀、胶桶、塑料勺。

(2)配制树脂溶液的设备:料桶、台秤/磅秤、取样勺、搅拌机

(3)模具的预处理工具:砂纸、脱膜剂。

(4)后处理工具:手持打磨机、手持切割机、砂纸、包装纸。

(5)其他材料:树脂、引发剂、促进剂等。

4.实验步骤

1)剪裁碳纤维织物

(1)按铺层顺序选择表面毡和纤维织物,并根据织物厚度及制品厚度要求预估层数。

(2)按制品的形状、尺寸及模具的规格要求合理剪裁织物。

2)模具预处理

(1)实验前在实验桌上铺塑料桌布,以防污染或损坏桌面。

(2)用砂纸打磨模具表面,除去锈迹、污垢等,清洁干净后再精磨和抛光。用400水磨砂纸小心精磨模具表面直至细腻光滑,擦净浮尘。

(3)在模具表面涂脱模剂,反复涂擦以免有遗漏。可自行配制脱模剂:将质量比为1∶1的石蜡凡士林放在铝盒中加热到80~100℃,两者熔化成液体后搅匀,再加入0.3份煤油调匀便可使用。(www.xing528.com)

(4)首先在模具表面涂刷一层胶衣树脂,当观察到胶衣树脂即将凝胶时,将表面毡轻轻铺放于模具表面。注意不要使表面毡过分变形,以贴合为宜。

3)树脂溶液的配制

(1)不饱和聚酯树脂配方:100 g不饱和聚酯树脂需2 g固化剂(过氧化甲乙酮)和1 g促进剂(环烷酸钴)。先将固化剂与不饱和聚酯树脂按上述比例配合搅匀,然后加入促进剂。注意,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用量。

(2)环氧树脂配方:100 g环氧树脂需20~30 g固化剂,将固化剂与环氧树脂混合均匀。注意,因固化剂的型号不同,用量略有不同。

4)手糊成型实验操作

(1)将配好的树脂溶液立即淋浇在表面毡上,并用毛刷正压(不要用力刷涂,以免表面毡走样)样品,使树脂浸透表面毡,不应有明显气泡。这一层是富树脂层,一般应保证65%以上的树脂含量。

(2)待表面毡和树脂凝胶时马上铺上第一层玻璃布,并立即涂刷树脂,一般树脂含量约为50%;紧接着依次铺设第二层、第三层,注意错开玻璃纤维织物的接缝位置,每层之间都不应有明显气泡。最外层是否需要使用表面毡应视制品要求而定。

(3)手糊完毕后需待复合材料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脱模,在这个强度时脱模操作能顺利进行而制品形状和使用强度不受损坏,低于这个强度就会造成损坏或变形。通常温度为15~25℃时固化24 h即可脱模;温度在30℃以上对形状简单的制品固化10 h可脱模;温度为40~50℃时,固化4 h后可脱模;温度低于15℃则需要加热升温固化后再脱模。

(4)修毛边,并美化装饰。

5.实验结果

(1)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4-1中。

表4-1 手糊成型工艺数据记录

(2)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

(3)根据实验过程及产品品质建立实验参数与产品质量的基本关系,并说明改进的方法。

(4)从不同角度对手糊制品拍照,并将照片展示在报告中。

6.思考题

(1)手糊制品常见的缺陷有哪些?简述其产生的原因。

(2)什么是富树脂层?它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要待表面毡树脂开始凝胶时才能铺玻璃织物和涂刷树脂?

(4)判断制品是否达到脱模强度的方法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制品脱模的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