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相色谱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以第六节气相为例

气相色谱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以第六节气相为例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相色谱技术是在1952年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就已相当成熟,目前已成为最广泛应用的现代分析技术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水的450余项检测中,气相色谱法测试超过120项,约占总检测项目的28%。不断更新检测技术,使检测灵敏度日益提高也是气相色谱的一个重要开发方向。

气相色谱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以第六节气相为例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是一种以气体(N2、H2、He)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其分析对象是一些热稳定性高的挥发性物质,包括气体、液体或固体。气相色谱仪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柱系统、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其分析流程为:通过进样装置,使待分析样品进入汽化室,汽化后被惰性气体(即载气,也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柱内含有液体或固体固定相,于是样品组分在运动中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或吸附/解吸附,最终在载气中浓度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而在固定相中分配浓度大的组分后流出。组分流出色谱柱后,立即进入检测器。检测器进一步将样品组分的响应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的大小与被测组分的量或浓度成正比。放大并记录这些信号,即得气相色谱图。

气相色谱技术是在1952年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就已相当成熟,目前已成为最广泛应用的现代分析技术之一。我国的气相色谱技术起步于1954年,之后得到长足发展,在食品分析领域,实现了食品中特殊挥发性营养物质或挥发性衍生物(如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糖等)的定性定量鉴定,以及食品中污染物(如毒素、农药)及外源物质的(食品添加剂等)检测。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水的450余项检测中,气相色谱法测试超过120项,约占总检测项目的28%。但是气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如复杂食品样品要深度清污和分馏,一方面清除食品中其他非挥发物质或干扰物,另一方面需制备相对简单的混合物,使其能进入分析系统而不会对色谱柱及检测器有太大的损害。此外,对于一些沸点较高的分离物,只有经酯化等预处理使其沸点降低后才可进行分析测定。(www.xing528.com)

目前,对食品分析精密度、准确度和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也为气相色谱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如分离效果更佳、检测灵敏度更高、应用更广泛、自动化程度更高等。联用技术即能在分离的同时解决定性问题,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GC-ICP/MS联用、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气相色谱-原子光谱联用等。对于成分特别复杂的食品,如果一根色谱柱无法实现分离,则还可以考虑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即把第一根色谱柱无法分开的组分转移出来,采用另外一根色谱柱进行分离,或者用另外一种模式进行分离,通常是采用多柱串联。不断更新检测技术,使检测灵敏度日益提高也是气相色谱的一个重要开发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