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轻武器的演变历程

轻武器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所示为火门枪发射示意。图3.1火门枪发射示意2.火绳枪火绳枪出现于15世纪。此后,如何构建符合国情的轻武器装备体系,成为各国轻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问题。

轻武器的演变历程

火器的产生源于9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火药。1259年中国制成的以黑火药发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身管射击火器。这种突火枪是用粗竹筒做成的,筒内装有火药,再装“子窠”(类似子弹)。用火将火药点着后,起初发出火焰,接着“子窠”就被射出去,并发出巨大的声音。在此之后,枪械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14世纪出现火门枪;15世纪出现火绳枪;16世纪出现燧发枪;19世纪初出现击发枪;19世纪中叶出现金属弹壳定装弹后装击针枪;19世纪下半叶出现自动枪械。在长达6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枪械本身由前装到后装,由滑膛到线膛,由非自动到自动,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1.火门枪

14世纪出现的火门枪,其结构非常简单,仅由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构成。“豪华”的火门枪,也仅仅是在发射管的尾端接一被称为“舵杆”的木棍,用于射手握持、瞄准。发射管后部有一个火门,以便烧着的木炭或烧红的铁棍伸进火门内点燃管内的发射药,从而实现发射。火门枪发射的弹丸主要有石头、铁球、铜弹、铅丸等。图3.1所示为火门枪发射示意。

图3.1 火门枪发射示意

2.火绳枪

火绳枪(图3.2)出现于15世纪。与火门枪相比,其最显著的进步是将点燃发射药所用的火种与发射管结合为一体。最早的火绳枪是用一个金属弯钩夹持一根燃烧的火绳,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向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发射药。后来改进的火绳枪可以通过扣压扳机,完成火绳点燃发射药的动作。显然,火绳枪克服了火门枪需要一手持枪、一手拿点火具而无法瞄准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

图3.2 火绳枪

3.燧发枪

16世纪出现的燧发枪(图3.3),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燧石与金属撞击或摩擦产生火花,由火花引燃发射药。这与火绳枪相比又前进了一步,甩掉了上战场时要带火绳及火种这一累赘,避免因风雨等影响点火可靠性和火绳在夜间容易暴露目标等问题。燧发枪出现于1550年,一直用到1848年,大约装备了300年。时至今日,历史上还没有其他哪种枪大量使用这么长时间。在这期间,燧发枪的发射机构、保险机构以及单兵在战场环境中穿戴、使用和消耗的所有装备等都得到了改进,但总体上讲,19世纪中叶以前枪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点火方法的方便性和可靠性方面。

图3.3 燧发枪

4.击发枪

1805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约翰·福塞斯发明了击发点火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枪上,使点火可靠性大大提高。1812年,福塞斯与蒸汽机的发明人詹姆斯·瓦特合作,发明了第一支击发枪。其原理是将雷汞装在底火盘里,用击针撞击底火盘,使雷汞起爆,火焰经传火孔点燃发射药。1814年,英籍美国人乔舒亚·肖发明了铜火帽,使击发点火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5.定装枪弹与近代步枪(www.xing528.com)

19世纪初法国研制出了定装枪弹,弹壳以纸为材料,带有击发药的金属基底,弹壳内装好火药后,与弹头合成一体。在此之前,枪械的发展主要围绕提高点火性能而进行,击锤打击火帽的击发点火技术使枪械的点火可靠性大大提高,点火可靠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此后,如何提高枪械的射击速度就成了枪械发展的主要问题。定装枪弹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其实质就是将火帽从枪上移到弹上,通过弹壳将弹头、火药、火帽整合为一体,形成定装枪弹。定装枪弹的出现不仅大大简化了装填弹药的操作,也为后装枪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金属弹壳定装弹出现以后,美国人C·M·斯潘赛于1860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弹仓枪。这种枪的枪托内有带弹簧的管形弹仓,可存放7发枪弹,结束了枪械只能单发装填的历史。该枪就是近代步枪的雏形。1872年德国列装的1871年式毛瑟步枪,是最早成功采用金属弹壳枪弹的机柄式步枪。它首次采用了凸轮式自动待击击针式击发机构,口径为11 mm,枪管内刻有螺旋形膛线,发射定装枪弹。1880年,毛瑟步枪得到进一步改进,在枪管下后方装上了可容8发枪弹的管形弹仓,射手可接连不断地推拉机柄发射,直到弹仓射空为止。1884年,无烟火药在法国研制成功。无烟火药能量高、残渣少,弹头的速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射无烟火药枪弹的1888年式7.92 mm毛瑟步枪,才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近代步枪。

6.自动枪械

在金属弹壳定装弹出现前,提高枪械射速最常用的方法是多管集束发射,这种多管排枪又称风琴枪。它是将多根枪管排在一起,用一根火绳横穿各管尾部,只要把绳头点燃,就能很快实现相继发射,平均射速可以达到7发/min左右。但排列管数越多,武器就越重,一般都达到几百千克。1835年,在德国研制成功了德莱塞击针枪,于1840年装备了普鲁士军队。它是由射手操作机柄,枪机前后滑动进行装弹与退壳的机柄式后装枪,采用螺旋膛线,回转枪机,用长杆形击针刺破纸弹壳,冲击枪弹中的击发药,发射弹头。它明显提高了射速,并能以卧姿、跪姿、立姿或行进中等姿势重新装弹和射击。该击针枪的口径为15 mm左右,战斗射速比击发枪提高了4~5倍,每分钟能发射6~7发枪弹。金属弹壳定装弹出现后,提高射速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利用火药燃气实现自动装填之前,最著名的高射速枪械是加特林机枪。该枪成型于1862年,第一批正式型号的加特林机枪有6管(M1865)和10管(M1866)两种。其枪管在摇架上绕一中心轴转动,完成供弹、进膛、击发和抛壳动作;弹匣垂直插于机枪上方,靠重力供弹。

19世纪80年代,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以火药燃气为能源、枪管短后坐原理进行自动射击的机枪,开创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19世纪末,步枪自动装填开始得到研究。1908年,墨西哥军队首先装备了蒙德拉贡半自动步枪。此后,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自动装弹入膛甚至自动击发的自动枪械发展非常迅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动枪械的诞生,使提高枪械射速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此后,如何构建符合国情的轻武器装备体系,成为各国轻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问题。

7.枪械系列与枪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针对枪型不统一、弹种复杂所带来的作战、后勤供应和维修上的困难,各国不约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作为轻武器的发展方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于1953年正式采用美国T65式7.62 mm×51 mm枪弹作为该组织的步、机枪弹,即NATO弹,并先后研制成了采用此制式弹的武器,形成了使用同一种弹药的枪械系列。苏联在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方面前进的步伐更快一些,研制成功了口径为7.62 mm的43式枪弹,这种弹的威力和尺寸介于大威力步枪弹和手枪弹之间,更适合突击步枪使用。利用这种枪弹,苏联不但发展了CKC半自动步枪、AK47自动步枪和РПД轻机枪,形成枪械系列,解决了班用枪械弹药通用化问题,而且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AK47自动步枪的基础上,采用相同的结构和原理,利用43式枪弹,设计出了卡拉什尼科夫班用枪族。该枪族包括AKM自动步枪和РПК轻机枪,后者的枪管比前者长,并配有两脚架,用弹鼓供弹。在同一枪族内,各枪的主要活动部件可以互换使用,因此便于生产、维护和补给。

8.士兵系统

回顾轻武器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轻武器首先围绕提高点火可靠性发展,然后以提高操作方便性和射击频率为发展方向。自动武器出现以后,尽管不同结构、不同自动原理的轻武器层出不穷,但作战效能的提高主要是靠对武器系统进行整合来实现。例如:规范弹药口径;形成武器系列;弹、枪、瞄准镜整体研制;等等。冷战结束后,寻求单兵综合作战装备、提高单兵作战效能成了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由美国最先提出“士兵综合防护计划”,经过各军事强国十多年的探索,士兵系统的概念逐渐形成。

为了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士兵增强计划”,北约实施了“士兵现代化计划”,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也都拟定了各自的研究计划,旨在提高单兵信息化条件下的综合作战能力。英国的“未来步兵士兵系统”(FIST)计划、法国的“装备与通信一体化步兵”(FELIN)计划、德国的“未来士兵系统”(IdZ)计划、意大利的“未来士兵”(SF)计划、丹麦的“丹麦未来士兵”(DFS)计划、荷兰的“士兵现代化计划”(SMP)、比利时的“比利时士兵转型”(BEST)计划、澳大利亚的“士兵战斗系统”(“陆地125”)计划等,都是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士兵系统研究工作。尽管最终形成的系统装备有所差别,但其核心都是以“信息”为主线对单兵使用的所有装备进行从头到脚的系统设计,一般包括武器子系统、通信子系统、防护子系统等。例如,德国的IdZ系统(图3.4)由战斗装备、被装系统、伪装、弹道防护装备、核生化防护装备、携行装备组成。

图3.4 德国的“未来士兵系统”(IdZ)

1—枪挂40 mm榴弹发射器;2—激光指示/照明模块;3—G36步枪;4—便携式集成电子系统;5—GPS天线;6—数据/语音战术通信电台;7—计算机/数字地图;8—激光测距侦察望远镜;9—防弹背心

综合各国士兵系统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目的均是使士兵、武器、装具之间构成有机的整体,提高单兵的杀伤力和生存能力。对于提高士兵杀伤能力的武器系统,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最终都将采用各种高新技术、集发射动能弹和空炸榴弹为一体的、革命性的战斗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系统能为士兵提供足够的杀伤力和压制能力。士兵系统在提高杀伤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士兵的生存能力。杀伤敌人本身就是最好的保存自己的方式。此外,士兵系统中的防风、防雨、保暖、透气技术,以及各种防弹、核生化防护、激光防护、伪装技术的应用,都提高了士兵的防护能力。士兵系统给战场上的单兵提供了许多新的作战手段,但同时也增加了单兵负荷。因此,为提高士兵机动性,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减轻系统质量,对士兵系统各子系统进行一体化、小型化设计等,将是关系到士兵系统前途的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