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特效的演变历程

影视特效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乔治·梅里埃的电影魔术“电影魔术大师”——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被认为是电影特效技术的开创者。乔治·卢卡斯还为该片特别成立了特效公司——工业光魔,“星球大战”系列与工业光魔推动世界电影特效进入发展上升期。4D电影除了银幕和特质眼镜呈现的视听效果之外,还根据影片故事情节的不同,由计算机控制动感座椅做出不同的特技效果,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全感知环境。

影视特效的演变历程

(一)乔治·梅里埃的电影魔术

“电影魔术大师”——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被认为是电影特效技术的开创者。他原是魔术师、木偶制作者和表演者,后来进入电影领域,将戏剧艺术和电影技术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索中,推开了电影特技的大门。

1.停机再拍

早期电影都是一个镜头、一次拍摄,但是由于一次机器故障,在拍摄一辆公共马车时,不得不关机,等修好机器再拍时,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正好行驶在原来马车的位置上,在观看时,梅里埃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妙。他在1899年拍摄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了停机再拍技术,创造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华丽变身的画面效果。

2.魔术手法

梅里埃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在《灰姑娘》中,他就运用了慢动作摄影,使小仙女舞蹈像在空中飞翔。

3.银幕工艺

梅里埃是对当时各种电影表现手法予以创造性应用的人。1902年拍摄的《印度橡皮头》中,梅里埃首次使用了分裂银幕工艺,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个画面中拍摄了他自己扮演的两个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视觉效果。1902年的电影《月球历险记》更是开创了科幻电影的先河,其中的奇异景象极好地展现了电影特效的魅力。

(二)动画、模型、幕布技术

1933年的美国电影《金刚》在当时堪称特效大片,为观众在银幕上呈现了金刚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于帝国大厦顶端的奇幻场景,整个世界都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神奇场景而震惊。它所运用的定格动画和幕布技术的拍摄技巧,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依然在被电影所借鉴,为电影特效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重新拍摄的电影《金刚》上映,效果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特效技师们完成了53个微缩布景和模型,注入了更多奇幻和虚构元素,这一效果在雷龙四散奔逃和金刚大战三只暴龙的场景中得以最佳体现,其中每个用于数字扫描的恐龙模型均需1500小时才能完成。视觉特效技师们利用电脑CG技术还原了1933年的纽约城,整座城市耗时一年才全部完成,其中包括57468栋独特的曼哈顿建筑,32839栋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和新泽西建筑,延伸长度超过26英里。城中所有建筑均为3D建筑,新型软件允许镜头任意穿插其中。

(三)电脑特技的发展

1977年,乔治·卢卡斯耗费1100万美元制作了科幻电影《星球大战》,影片融合了多种特小技巧:微缩模型、幕布技巧、特效化妆,还有给演员穿上机器外壳。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电影,在当今的电影特效行业依旧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部电影创造的奇观世界让电影创作者们毫无顾忌地打开了想象空间,只要能想到的,就能做到,甚至做得超乎想象。乔治·卢卡斯还为该片特别成立了特效公司——工业光魔,“星球大战”系列与工业光魔推动世界电影特效进入发展上升期。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个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之旅之复仇女神》中,该影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此后,工业光魔为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也为制作“星球大战”系列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打下了基础;后来,工业光魔又为科幻电影《深渊》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在1991年为《终结者2》创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创造的主角;而在之后的讽刺喜剧《飞越长生》中,工业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侏罗纪公园》作为工业光魔最突出的成就,让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随后,工业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电影史上无数个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还有电影《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中诸多特效来自工业光魔。

(四)3D电影登场

2010年,电影《阿凡达》席卷全球,3D电影开始以较为成熟的模式进入大众视野。这部电影我们十分熟悉,影片展示的潘多拉世界超乎想象,其中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山水,都极其逼真,这样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简直比真实世界还要真实。电脑特技的应用在影片效果的最终呈现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阿凡达》是一部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作品。(www.xing528.com)

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重回观众视野,虽然是翻新的影片,但是在制作上完全按照一部新影片在处理,原片导演卡梅隆亲自参与了每幅画面的转制过程,有300位计算机工程师为此辛苦了一年多。

(五)4D电影、5D电影及未来

4D电影将震动、吹风、喷水、烟雾、气泡、气味、布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3D电影,在听觉、视觉、感觉之外又增加了触觉上的身临其境。现在4D影院已经成为城市新宠。4D影院最早出现在美国,如著名的蜘蛛侠、飞跃加州、T2等项目,都广泛采用了4D电影的形式。随着三维软件广泛运用于立体电影的制作,4D电影在国内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画面效果和现场特技的制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大连、成都、长春、济南、武汉等地出现了几十家4D影院。这些影院大都出现在各种主题公园科普场所中,深受观众和游客的喜爱。4D电影除了银幕和特质眼镜呈现的视听效果之外,还根据影片故事情节的不同,由计算机控制动感座椅做出不同的特技效果,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全感知环境

5D电影则增加了嗅觉及动感,现在还出现了6D电影,完全颠覆了过去的观影经验,电影除了看,还可以闻、摸、动,静态欣赏变成动态参与,人类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还有就是感觉,都融入进来。

(六)中国影视特效的发展

1.20世纪20—30年代:武侠神怪片特效

1928年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中,停机再拍和倒放等特技得到较好应用,银幕上出现了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种绝技,不过,这些特效多是对胶片处理的结果。

2.20世纪50—70年代:特技观念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当时全国的三大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设立了特技制作部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负责对特技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专业培训、实习并派往其他制片厂。1954年,15名来自三大电影制片厂的摄、录、美、特技等方面的中国专业电影工作人员前往苏联学习电影特技特效制作。这次学习为期2年,回国之后,这15个人全部留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特技车间、自主研发特技设备,并将所学特技技术传授给全国其他几家制片厂。

这段时间,特技制作突出的影片有《天仙配》(1955年)、《沙漠里的战斗》(1956年)、《风筝》(1958年)、《游园惊梦》(1960年)、《马兰花》(1960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年)、《停战以后》(1962年)、《红日》(1963年)、《大河奔流》(1978年)等。其中,《天仙配》首次研制并运用了全新特技工艺——分色合成;《沙漠里的战斗》则首次使用空间像逐格放映合成摄影工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则在1960年《宝莲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分裂遮光器的摄影工艺;《停战以后》中利用节点中心云台做摇摄的透视接景,创造了质量极高的视觉效果;上海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战争影片《红日》和《水手长的故事》则大规模地使用了模型摄影、动态配景接景和各种形式的合成摄影,以假代真拍摄了大量有坦克和飞机的战争场面;《游园惊梦》则成功应用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特技部门经多年努力完成的我国第一套国产红外线幕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

3.20世纪80年代:特技复兴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蛇传》获得了首届金鸡奖最佳特技奖提名。1982年《李慧娘》获得1982年度第二届金鸡奖的最佳特技奖。198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孔雀公主》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火焰山》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

4.世纪交替之际:数字特效兴起

进入21世纪,中国真正进入数字化、计算机化特技摄影创作时期。200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率先在制片厂系统内成立了电脑特技制作中心,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紧急迫降》。2002年,影片《极地营救》大规模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60%的电脑特技及合成镜头是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特技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相比好莱坞特效电影的发展,中国特效电影的发展要逊色很多,2002年的《英雄》《卧虎藏龙》曾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显示了电影特效与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结合的魅力。

2015年是中国特效电影爆发的一年,除了《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两部喜剧电影之外,其他电影基本上都是大制作、大成本的视效电影,《西游记大圣归来》里面的新型大圣,《捉妖记》里面萌萌的胡巴,《九层妖塔》里面的昆仑雪崩、红犼怪兽,还有《寻龙诀》中的千年古墓、人身僵尸,这些视觉效果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场场视觉盛宴见证了特效技术推动电影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