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轻松学会绘制支架等轴测实例

轻松学会绘制支架等轴测实例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以支架零件为例,详细地介绍其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及步骤。图9-17 支架等轴测图本实例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启用“等轴测捕捉”模式、切换平面状态、绘制等轴测圆、标注等轴测图尺寸等。图9-18 绘制右图(右视面)按〈F5〉键,将当前平面状态切换为左视等轴测平面。

轻松学会绘制支架等轴测实例

本节以支架零件为例,详细地介绍其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及步骤。要完成的等轴测图如图9-17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37.jpg

图9-17 支架等轴测图

本实例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启用“等轴测捕捉”模式、切换平面状态、绘制等轴测圆、标注等轴测图尺寸等。

本实例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1 单击“新建”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38.jpg ,弹出“选择样板”对话框。通过“选择样板”对话框来选择网盘资料“图形样板”文件夹中的“TSM_制图样板.dwt”文件,单击“打开”按钮。

2 使用“草图与注释”工作空间,并通过“快速访问”工具栏的“自定义快速访问工具栏”按钮设置显示菜单栏。接着在菜单栏中选择“工具”→“绘图设置”命令,打开“草图设置”对话框。切换到“捕捉和栅格”选项卡,在“捕捉类型”选项组中选择“等轴测捕捉”单选按钮;接着切换到“对象捕捉”选项卡,确保增加勾选“象限点”复选框。设置好相关选项后,单击“确定”按钮。

此时,启用“等轴测捕捉”模式,并使之处于等轴测右面状态。

3 在“图层”面板的“图层控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粗实线”层。

4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39.jpg ,根据命令行提示进行以下操作。

命令:_line

指定第一点:100,30,0↙ //输入第1点的坐标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正交开>60↙ //按〈F8〉键启用“正交”模式,并将光标向右移动,输入沿轴向距离值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10↙ //将光标向下移动,输入距离值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60↙ //将光标向左移动,输入距离值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C↙ //选择“闭合”选项

绘制的右图(右视面)如图9-18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40.jpg

图9-18 绘制右图(右视面)

按〈F5〉键,将当前平面状态切换为左视等轴测平面(左面状态)。

6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41.jpg ,根据命令行提示进行如下操作。

命令:_line

指定第一点: //选择右图左上端点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34↙ //向左移动光标,输入距离值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10↙ //向下移动光标,输入距离值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34↙ //向右移动光标,输入距离值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 //结束直线绘制

此时,绘制的图形如图9-19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42.jpg

图9-19 绘制左图(左面)

7 按〈F5〉键,将当前等轴测平面状态切换为俯视等轴测平面(顶面状态)

8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43.jpg ,根据命令行提示进行如下操作。

命令:_line

指定第一点: //选择左图左上顶点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60<30↙ //输入相对坐标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34<330↙ //输入相对坐标

指定下一点或[闭合(C)/放弃(U)]:↙ //结束直线绘制命令

此时,绘制的图形如图9-20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44.jpg

图9-20 绘制顶面

9 选择图9-21所示的直线,单击“复制”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45.jpg ,接着选择图9-22所示的中点作为基点,再在当前命令行中输入复制移动的相对坐标为“@8<150”,按〈Enter〉键。复制结果如图9-23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46.jpg

图9-21 选择要复制的直线段

978-7-111-54953-6-Chapter09-47.jpg

图9-22 选择中点1

978-7-111-54953-6-Chapter09-48.jpg

图9-23 复制结果

10 按〈F5〉键,将当前等轴测平面状态切换为右视等轴测平面(右面状态)。

11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49.jpg ,根据命令行提示进行如下操作。

命令:_line

指定第一点: //选择图9-24所示的中点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20<90↙ //输入相对坐标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 //完成,此时图形如图9-25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50.jpg

图9-24 选择中点2

978-7-111-54953-6-Chapter09-51.jpg

图9-25 绘制直线

12 在“绘图”面板中单击“椭圆:轴、端点”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52.jpg ,接着根据命令行提示进行如下操作。

命令:_ellipse

指定椭圆轴的端点或[圆弧(A)/中心点(C)/等轴测圆(I)]:I↙ //选择“等轴测圆”选项

指定等轴测圆的圆心: //选择图9-26所示的端点

指定等轴测圆的半径或[直径(D)]:10↙ //输入半径

绘制的该等轴测圆如图9-27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53.jpg

图9-26 选择端点

978-7-111-54953-6-Chapter09-54.jpg

图9-27 绘制等轴测圆

13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构造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55.jpg ,绘制图9-28所示的一条构造线,该构造线经过等轴测圆的圆心。

978-7-111-54953-6-Chapter09-56.jpg

图9-28 绘制构造线

14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57.jpg ,根据如下命令行提示进行操作,绘制图9-29所示的一条直线。

命令:line

指定第一点: //选择图9-29所示的A点(构造线与等轴测圆的交点)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20<270 //输入相对坐标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U)]:/

978-7-111-54953-6-Chapter09-58.jpg

图9-29 绘制直线

15 使用同样的方法,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59.jpg ,绘制相应的另一条直线,如图9-30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60.jpg

图9-30 绘制直线

16 选择图形中的构造线,按<Delete)键将其删除。

17 单击“修改”面板中的“修剪”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61.jpg ,修剪不需要的等轴测圆部分,结果如图9-31所示。

18 两次按<F5)键,将等轴测平面切换到俯视等轴测平面。

19 选择图9-32所示的图形,单击“复制”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62.jpg

978-7-111-54953-6-Chapter09-63.jpg

图9-31 修剪

978-7-111-54953-6-Chapter09-64.jpg

图9-32 选择对象

选择图9-33所示的端点作为基点,然后移动鼠标选择图9-34所示的中点。

978-7-111-54953-6-Chapter09-65.jpg

图9-33 指定基点

978-7-111-54953-6-Chapter09-66.jpg

图9-34 选择中点

20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67.jpg ,绘制图9-35所示的直线1和直线2。

978-7-111-54953-6-Chapter09-68.jpg

图9-35 绘制直线

21 按〈F5〉键,将等轴测平面切换到右视等轴测平面(右面)。在“绘图”面板中单击“椭圆:轴,端点”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69.jpg ,绘制图9-36所示的一个等轴测圆。其命令历史记录如下。

命令:_ellipse(www.xing528.com)

指定椭圆轴的端点或[圆弧(A)/中心点(C)/等轴测圆(I)]:I↙

指定等轴测圆的圆心:

指定等轴测圆的半径或[直径(D)]:6↙

22 两次按〈F5〉键,将等轴测平面切换到俯视等轴测平面

23 单击“复制”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70.jpg ,进行复制等轴测圆的操作,效果如图9-37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71.jpg

图9-36 绘制等轴测圆

978-7-111-54953-6-Chapter09-72.jpg

图9-37 复制等轴测圆

24 选择图9-38所示的图形,单击“复制”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73.jpg ,选择图9-39所示的直线中点作为基点。

978-7-111-54953-6-Chapter09-74.jpg

图9-38 选择要复制的对象

978-7-111-54953-6-Chapter09-75.jpg

图9-39 指定基点

选择图9-40所示的中点,按〈Enter〉键,复制结果如图9-41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76.jpg

图9-40 选择中点

978-7-111-54953-6-Chapter09-77.jpg

图9-41 复制结果

25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直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78.jpg ,绘制图9-42所示的直线。

26 单击“修改”面板中的“修剪”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79.jpg ,并按〈Delete〉键,将不需要的线段修剪删除,结果如图9-43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80.jpg

图9-42 绘制直线

978-7-111-54953-6-Chapter09-81.jpg

图9-43 修剪结果

27 按〈F5〉键,将等轴测平面切换到右视等轴测平面状态。

28 在“图层”面板的“图层控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中心线”层。

29 单击“绘图”面板中的“构造线”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82.jpg ,绘制图9-44所示的4条构造线。

30 单击“修改”面板中的“打断于点”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83.jpg ,分别在合适的地方将相应构造线打断,然后将不需要的部分删除,结果如图9-45所示。可以适当修改中心线的线型比例。

978-7-111-54953-6-Chapter09-84.jpg

图9-44 绘制构造线

978-7-111-54953-6-Chapter09-85.jpg

图9-45 修改构造线

31 在“图层”面板的“图层控制”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标注及剖面线”层,即设置当前图层为“标注及剖面线”层。

知识点拨:下面的操作步骤是标注轴测图尺寸。在机械制图中,标注轴测图尺寸需要遵守一些规范或者标准。例如,轴测图上的线性尺寸一般应沿轴测轴方向标注,尺寸数字为机件的基本尺寸;标注等轴测圆的直径时,尺寸线和尺寸界线应分别平行于圆所在的平面内的轴测轴,标注圆弧半径或较小圆时,尺寸线可从(或通过)圆心引出标注,但注写尺寸数字的横线必须平行于轴测轴。

在具体的轴测图标注时,至少需要准备两类标注文本,一类文本的倾斜角度为30º,另一类文本的倾斜角为-30º。因此,建议根据设计实际,设置符合轴测图标注的这两类文字样式及相应的标注样式。

32 设置文字样式。从菜单栏中选择“格式”→“文字样式”命令,打开“文字样式”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单击“新建”按钮,弹出“新建文字样式”对话框,输入样式名为“LEFT”,如图9-46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86.jpg

图9-46 输入样式名

在“文字样式”对话框中,设置图9-47所示的字体与效果,单击“应用”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87.jpg

图9-47 设置文字样式1

33 使用同样的方法,定义一个样式名为“RIGHT”的文字样式,倾斜角度为30º“字体”选项组中的设置和“LEFT”文字样式的设置是一样的,如图9-48所示,单击“应用”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88.jpg

图9-48 设置文字样式2

设置了这两个文字样式后,单击“关闭”按钮。

34 设置标注样式。在菜单栏中选择“格式”→“标注样式”命令,打开“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单击“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中的“新建”按钮,打开图9-49所示的“创建新标注样式”对话框。在“新样式名”文本框中输入“LEFT-3.5”,在“基础样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TSM-3.5”标注样式,在“用于”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所有标注”选项,单击“继续”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89.jpg

图9-49 “创建新标注样式”对话框

在“新建标注样式:LEFT-3.5”对话框中,切换到“文字”选项卡,在“文字外观”选项组中,从“文字样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LEFT”样式选项,如图9-50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90.jpg

图9-50 “新建标注样式:LEFT-3.5”对话框

使用同样的方法,设置一个样式名为“RIGHT-3.5”的标注样式,设置其基础样式为TSM-3.5,文字样式为“RIGHT”,其他默认。

在“标注样式管理器”对话框中单击“关闭”按钮,结束基本标注样式的设置。

35 在功能区中切换至“注释”选项卡,在“标注”面板中将当前标注样式设置为“RIGHT-3.5”,如图9-51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91.jpg

图9-51 指定当前标注样式

36 注意此时等轴测平面处于右视等轴测平面状态。在“标注”面板中单击“对齐标注”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92.jpg 即“已对齐”按钮),分别选择两点来定义尺寸界线的原点,接着选定尺寸线的位置,如图9-52所示。

37 选择刚创建的对齐尺寸,接着从菜单栏中选择“标注”→“倾斜”命令,在命令行中输入倾斜角度为30º,以下是命令行提示。

命令:_dimedit

输入标注编辑类型[默认(H)/新建(N)/旋转(R)/倾斜(O)]<默认>:_o找到1个

输入倾斜角度(按ENTER表示无):30↙

得到的标注效果如图9-53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93.jpg

图9-52 标注对齐尺寸

978-7-111-54953-6-Chapter09-94.jpg

图9-53 完成一个尺寸标注

38 使用同样的方法,标注其余尺寸。在标注过程中,注意应该考虑在哪个等轴测平面内标注,并且要考虑尺寸线、尺寸界线和尺寸文本的放置文字等因素,初步完成的标注效果如图9-54所示。图中有些尺寸文本需要调整,例如,当在图形中出现数字字头向下时,应使用引出线引出标注,并将数字按水平方向位置注写。

39 选择要修改的尺寸,如图9-55所示,在“修改”面板中单击“分解”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95.jpg ,将该尺寸分解打散,接着选择分解后的数字“30”,单击“修改”面板中的“删除”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96.jpg 将其删除,此时标注效果如图9-56所示。

40 设置当前标注样式为“TSM-3.5”,接着在命令窗口的当前命令行的“输入命令”提示下输入“QLEADER”,操作说明如下。

命令:QLEADER↙

指定第一个引线点或[设置(S)]<设置>:S↙ //选择“设置”选项,以设置引出线格式

978-7-111-54953-6-Chapter09-97.jpg

图9-54 初步标注尺寸

978-7-111-54953-6-Chapter09-98.jpg

图9-55 选择要修改的尺寸

978-7-111-54953-6-Chapter09-99.jpg

图9-56 删除一处尺寸文本

此时,弹出“引线设置”对话框。切换到“引线和箭头”选项卡,在“箭头”选项组中,从“箭头”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无”选项,如图9-57a所示;切换到“注释”选项卡,设置图9-57b所示的注释参数和选项,单击“确定”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0.jpg

图9-57 设置箭头

a)“引线和箭头”设置 b)“注释”设置

41 选择图9-58所示的尺寸线中点作为引出点,这时候注意按〈F8〉键关闭正交模式,指定引出线的其他点,并接受默认的文字高度,输入文本值“30”,最后得到的引出标注如图9-59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1.jpg

图9-58 指定引出点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2.jpg

图9-59 引出标注

42 选择图中数值为12的一处尺寸,在命令行中输入“TEXTEDIT”并按〈Enter〉键,弹出“文字编辑器”选项卡(功能区处于活动状态),在该尺寸数字之前添加直径符号“Φ”,方法是在“文字编辑器”选项卡中单击“符号”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3.jpg ,打开下拉选项菜单,从中选择“直径”选项,如图9-60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4.jpg

图9-60 添加符号

知识点拨:也可以采用快捷方式,在原尺寸数字之前输入“%%c”。添加的符号如图9-61所示,在“文字编辑器”选项卡中单击“关闭文字编辑器”按钮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5.jpg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6.jpg

图9-61 完成符号的添加

最后完成的标注效果如图9-62所示。

978-7-111-54953-6-Chapter09-107.jpg

图9-62 标注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