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问世及背景分析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问世及背景分析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解决众多继电器联锁后的可靠性问题。由于当时该控制器仅实现顺序控制和一定的逻辑运算功能,故命名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这项新技术在工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工程技术人员无需掌握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只需认识基本电气电路图就可以编写PLC程序。我国于1977年研制成功第一台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问世及背景分析

早期工业自动化主要采用诸如继电器、鼓式开关、纸带阅读器等机械电气式器件作为控制元件。由于继电器结构简单易懂,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一定的范围内能满足控制要求,因此在早期工业控制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场合需要成千甚至上万个继电器、计数器、定时器才能组合出功能复杂的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汽车工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而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不仅体积庞大、故障率高、柔性差、不灵活、耗能大,而且调试困难,可靠性也差,设计制造周期长、程序修改费时。不仅如此,生产线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要求现场工人对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相关元器件的操作熟练度高。因此,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开发新一代控制器的设想,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提出了以下10项要求:

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解决继电器控制装置修改困难问题。

2)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降低现场维护成本。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解决众多继电器联锁后的可靠性问题。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现场空间利用率。

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可通过计算机监视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

6)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竞争———强调性价比,方便大规模应用。(www.xing528.com)

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美国电网电压为110V)———可以直接接入到普通电网中。

8)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取代继电器,直接控制下游设备。

9)在扩展时,原系统只需做很小变更———具有一定扩展能力,方便设备升级。

10)用户程序至少能扩展到4KB以上———便于编写较为复杂的用户程序。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以上要求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DP-14控制器,并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成功使用。由于当时该控制器仅实现顺序控制和一定的逻辑运算功能,故命名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早期PLC只具有简单的逻辑开/关(ON/OFF)功能,但与传统继电器相比,已具有容易修改、安装简单、可自诊断与节省空间等优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PLC引入微处理器技术,使其具有算术运算功能与数字信号输入/输出功能,并且能直接以梯形图符号编写程序。这项新技术在工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工程技术人员无需掌握一种专门的编程语言,只需认识基本电气电路图就可以编写PLC程序。日本在1971年从美国引进了PLC技术,研制成功了DCS-8 PLC;德、法两国在1973年至1974年间也相继掌握了PLC技术。我国于1977年研制成功第一台PLC。

1987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做出了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机械的生产过程。”,标志着PLC在工业控制中已经占有了一定份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