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江湖——句章史地的公案

小江湖——句章史地的公案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地方史研究上,小江湖的位置是与句章、县和明州治所相纠缠的一桩“公案”。“唐地理志”即《新唐书》,其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在“”县条下注有: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开元中令王元纬置,民立祠祀之。笔者认为,最妥当的办法,是将小江湖与小湖当作各自独立的存在。于是便涉及对小江湖位置的考证问题。小江湖的地理位置确认后,对其治理内容及其所欲达成的目的也就便于理解了。

小江湖——句章史地的公案

宁波地方史研究上,小江湖的位置是与句章、县和明州治所相纠缠的一桩“公案”。与此相关的,还有小江湖被治理的年代问题,而这,又与它山堰的始建年代粘连在一起

宁波地方史研究上,小江湖的位置是与句章、县和明州治所相纠缠的一桩“公案”。与此相关的,还有小江湖被治理的年代问题,而这,又与它山堰的始建年代粘连在一起。

“小江湖公案”本身,由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所挑起,他在照录舒文后的按语中,生生将舒文的“小湖”与“唐地理志”的“小江湖”搅在一起。“唐地理志”即《新唐书》,其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在“”县条下注有:

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开元中令王元纬置,民立祠祀之。

“小江湖公案”本身,由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所挑起,他在照录舒文后的按语中,生生将舒文的“小湖”与“唐地理志”的“小江湖”搅在一起。“唐地理志”即《新唐书》,其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在“”县条下注有:

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开元中令王元纬置,民立祠祀之。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成,是现见最早提及小江湖的文献。而吾乡地方史研究上,又认小溪[12]一带设过句章、县和明州官署,自然便对舒亶的“南二里有小湖”与《新唐书》“南二里有小江湖”的说法,产生深重的疑虑。

但《新唐书》之“小江湖”条文,除了“南二里”与舒文的“小湖”有着显而易见的文字上的交集外,人物(王元纬/王君照)、时间(开元/贞观)、功能(八百顷/—)乃至后续(民立祠/—)全然对不上,魏岘却径自将《新唐书》的“小江湖”与舒文的“小湖”断然地画上了等号。

《新唐书》虽然比舒文早出,但舒文的出处(北宋景德《明州图经》)却又早于《新唐书》,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新唐书》记载的依据与舒文同一。在这一切没有弄清楚之前,《新唐书》与舒文所指称的湖泊是否同一、两者是否真的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是不能遽然下结论的。

笔者认为,最妥当的办法,是将小江湖与小湖当作各自独立的存在。同时,因为湖址“撞车”(均被记载为“县南二里”),考虑到小湖的灌溉能力无论如何达不到“八百顷”,故不妨“安排”小湖为小江湖“让路”,即将《新唐书》所说的小江湖位置,勘误为“县南X二里”或“县南二X里”,这两项订正二选一。

于是便涉及对小江湖位置的考证问题。对此,周时奋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下称周文),他认为小江湖在鄞县南二十里处。

小江湖位于光溪下游的山口,光溪之水为鄞西水系的主要水源,其上游汇集四明山脉的大皎溪、小皎溪、樟溪、龙王溪、桓溪等支流,总集水面积351平方公里,年平均泄水量为2.87亿立方米,为鄞县流域集水最多的湖泊。流水夹带着巨大数量的泥沙,冲刷面下,小江湖为光溪咽喉,因此在鄞县所有古湖泊中最早湮灭也是自然的事。

小江湖的地理位置确认后,对其治理内容及其所欲达成的目的也就便于理解了。周文认为,“经沙港引水入鄞西平原,因逢小江湖淤积,于是在淤湖中开河道”,也就是说,小江湖治理实为疏通被光溪之水或它山之水夹带而来的泥沙,以使丰沛的山水顺利流入湖中。因此,周时奋认为,《新唐书》的“置”字,不如“开”字来得确切。

据上,本文认为,《新唐书》的记载,除了湖址里程,其他所录应予采信。

从20世纪60年代的卫星地图上看,包括小江湖湖迹区在内的整个小江湖灌区,其河网密度是西乡平原里最小的。这或许意味着小江湖灌区之湖恐怕是鄞西地区古湖泊中最早进入生命末期的,尤其是大溪主流从它山口斜蹿而出后,进入湖盆的溪水流速较缓、流向专一,淤入湖盆的泥沙沉积均匀,形成平坦地势,除了上河,再无其他河流在湖盆横冲直撞、冲刷切割,纵有草丘间连片洼畦,那也只是积水而已。因此,小江湖湖迹区是粗放型农业最宜也是最易开垦的。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成,是现见最早提及小江湖的文献。而吾乡地方史研究上,又认小溪[12]一带设过句章、县和明州官署,自然便对舒亶的“南二里有小湖”与《新唐书》“南二里有小江湖”的说法,产生深重的疑虑。

但《新唐书》之“小江湖”条文,除了“南二里”与舒文的“小湖”有着显而易见的文字上的交集外,人物(王元纬/王君照)、时间(开元/贞观)、功能(八百顷/—)乃至后续(民立祠/—)全然对不上,魏岘却径自将《新唐书》的“小江湖”与舒文的“小湖”断然地画上了等号。

《新唐书》虽然比舒文早出,但舒文的出处(北宋景德《明州图经》)却又早于《新唐书》,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新唐书》记载的依据与舒文同一。在这一切没有弄清楚之前,《新唐书》与舒文所指称的湖泊是否同一、两者是否真的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是不能遽然下结论的。(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最妥当的办法,是将小江湖与小湖当作各自独立的存在。同时,因为湖址“撞车”(均被记载为“县南二里”),考虑到小湖的灌溉能力无论如何达不到“八百顷”,故不妨“安排”小湖为小江湖“让路”,即将《新唐书》所说的小江湖位置,勘误为“县南X二里”或“县南二X里”,这两项订正二选一。

于是便涉及对小江湖位置的考证问题。对此,周时奋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下称周文),他认为小江湖在鄞县南二十里处。

小江湖位于光溪下游的山口,光溪之水为鄞西水系的主要水源,其上游汇集四明山脉的大皎溪、小皎溪、樟溪、龙王溪、桓溪等支流,总集水面积351平方公里,年平均泄水量为2.87亿立方米,为鄞县流域集水最多的湖泊。流水夹带着巨大数量的泥沙,冲刷面下,小江湖为光溪咽喉,因此在鄞县所有古湖泊中最早湮灭也是自然的事。

小江湖的地理位置确认后,对其治理内容及其所欲达成的目的也就便于理解了。周文认为,“经沙港引水入鄞西平原,因逢小江湖淤积,于是在淤湖中开河道”,也就是说,小江湖治理实为疏通被光溪之水或它山之水夹带而来的泥沙,以使丰沛的山水顺利流入湖中。因此,周时奋认为,《新唐书》的“置”字,不如“开”字来得确切。

据上,本文认为,《新唐书》的记载,除了湖址里程,其他所录应予采信。

从20世纪60年代的卫星地图上看,包括小江湖湖迹区在内的整个小江湖灌区,其河网密度是西乡平原里最小的。这或许意味着小江湖灌区之湖恐怕是鄞西地区古湖泊中最早进入生命末期的,尤其是大溪主流从它山口斜蹿而出后,进入湖盆的溪水流速较缓、流向专一,淤入湖盆的泥沙沉积均匀,形成平坦地势,除了上河,再无其他河流在湖盆横冲直撞、冲刷切割,纵有草丘间连片洼畦,那也只是积水而已。因此,小江湖湖迹区是粗放型农业最宜也是最易开垦的。

小江湖在“寿终正寝”之时才迎来人类顺势而为的垦殖活动,是湖迹区内自然河道密度低下的原因;而其上游西部地层透水性好、地下水位高,是区内不必另开人工沟渠的天赋便利。这两个因素,是小江湖湖迹区的灌溉方式以陂塘汲水为主的先天条件。这当然是后话,在此提及,唯提请注意而已。

小江湖在“寿终正寝”之时才迎来人类顺势而为的垦殖活动,是湖迹区内自然河道密度低下的原因;而其上游西部地层透水性好、地下水位高,是区内不必另开人工沟渠的天赋便利。这两个因素,是小江湖湖迹区的灌溉方式以陂塘汲水为主的先天条件。这当然是后话,在此提及,唯提请注意而已。

小江湖湖迹区农业垦殖活动进至唐开元年间,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大溪冲到它山口时,因溪流撞击拐弯,将泥沙堆积在小江湖湖口(今光溪西口),而大水则泻入下江,导致进入上河的流量严重不足,使湖迹区的农田得不到充分灌溉;二是亢旱时期,咸潮侵入钟家潭、平水潭后,通过透水性良好的地层,污染地下水,使得小江湖湖迹区西部的农田盐碱化。

小江湖湖迹区农业垦殖活动进至唐开元年间,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大溪冲到它山口时,因溪流撞击拐弯,将泥沙堆积在小江湖湖口(今光溪西口),而大水则泻入下江,导致进入上河的流量严重不足,使湖迹区的农田得不到充分灌溉;二是亢旱时期,咸潮侵入钟家潭、平水潭后,通过透水性良好的地层,污染地下水,使得小江湖湖迹区西部的农田盐碱化。

这两个问题,都在令王元任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措施的针对性很强,一是大力疏浚湖口泥沙,让溪水流入上河;二是在它山口的下江河道兴筑它山堰,既阻挡了咸潮上侵,又使得堰内水位提高而增加了进入上河的溪水流量。

这两个问题,都在令王元任期内得到有效解决,措施的针对性很强,一是大力疏浚湖口泥沙,让溪水流入上河;二是在它山口的下江河道兴筑它山堰,既阻挡了咸潮上侵,又使得堰内水位提高而增加了进入上河的溪水流量。

笔者甚至怀疑,王元疏浚湖口泥沙时,大溪不通上河已经有好多年,几致上河干涸,成为湖床底部的死水。王元疏通大溪与上河之后,一时水量大增,上河盈满,始有湖泊模样。因此,《新唐书》说“小江湖……开元中令王元纬置”,用了一个“置”字,亦不为无由。

至于说“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则不确切,因为上河东西走向,本身支脉稀落,南不过下江,北难越后港,而照天港以东是当年还“健在”的莺脰湖地盘,所以上河所能直接惠及的区域,仅小江湖湖迹区的13平方公里,合唐代亩制约250顷。

笔者甚至怀疑,王元疏浚湖口泥沙时,大溪不通上河已经有好多年,几致上河干涸,成为湖床底部的死水。王元疏通大溪与上河之后,一时水量大增,上河盈满,始有湖泊模样。因此,《新唐书》说“小江湖……开元中令王元纬置”,用了一个“置”字,亦不为无由。

至于说“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则不确切,因为上河东西走向,本身支脉稀落,南不过下江,北难越后港,而照天港以东是当年还“健在”的莺脰湖地盘,所以上河所能直接惠及的区域,仅小江湖湖迹区的13平方公里,合唐代亩制约250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