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沱涪江流域的基本情况

探究沱涪江流域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都江堰灌区主要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

探究沱涪江流域的基本情况

2.1.1 地形地貌

龙泉山脉以东的沱涪江区域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区,龙泉山脉把都江堰供水区域分成以西的平坝灌区和以东的丘陵灌区。丘陵区的一般海拔高程在350~500m,相对高差一般在50~80m之间,区内水系呈树枝状发育,地形切割细碎,切深均在100m以内,为典型的宽谷浅丘,具有构造剥蚀和浸蚀堆积的地貌特征,地形波状起伏,孤丘林立,多似馒头状、台坎状、平顶状或断续的岭脊状。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河谷地段,丘间洼地构成小块平坝,多为良田沃土。耕地分布高程在450m以下,多数在350~450m。

2.1.2 气象及水旱情况

2.1.2.1 气象情况

灌区降水量分布规律是西北部边缘山区大于平原区,具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规律。降水的高值区位于西北边缘的麓头山边缘一带,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400~1600mm,降水的低值区在东南部丘陵涪沱江分水岭一带的金堂、简阳、中江,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900mm。气温、日照、蒸发量则具有西北较低、东南较高的特点,亦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区内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特征值统计见表2。(www.xing528.com)

2.1.2.2 干旱情况

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据统计冬春半年(12月至次年5月)降雨占全年的17%~24%,而夏秋半年(6—11月)降雨占全年的76%~83%。故与农作物正常需水的城乡供水常发生较大矛盾。丘陵灌区是四川盆地严重干旱发生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春旱出现的频率在20%~70%,夏旱出现的频率在60%~90%,伏旱的频率在15%~40%,春夏连旱频率达60%~70%。春旱分布范围广,以仁寿、金堂、简阳、雁江、中江、乐至一带为中心;夏旱几乎笼罩着整个区域,以三台、简阳、金堂、德阳、新津、中江一带为中心;伏旱分布在灌区东南部的射洪遂宁大英安岳、乐至一带。干旱影响灌区生活、生产供水,打乱了城乡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影响社会安定;连续干旱使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表2 都江堰灌区主要气象站气象特征值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