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洋布入侵:国内手工纺织业的冲击

洋布入侵:国内手工纺织业的冲击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纱对国内市场的入侵先于洋布。而后,随着洋布的大量倾销,各通商口岸及附近的手工纺织业更是遭受严重冲击,“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之九”。这些呢绒洋货的冲击对象不是传统的毡毯业,反而是土布业和绸缎业。绸缎业是我国民族根基最坚固的产业,也受到了外来织物的冲击。

洋布入侵:国内手工纺织业的冲击

鸦片战争以前,海禁未开,我国的土布、绸缎和夏布等传统纺织品自产自销,面广量大,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通商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协定关税、设立租界、最惠国待遇、帮办税务、开放内地通商乃至置地办厂等利权,从此我国国门大开,西方纺织品像洪水一样大量涌入。

洋纱对国内市场的入侵先于洋布。由于洋纱价廉物美,传统的土布织造者逐渐由自纺自织改为购洋纱而织。而后,随着洋布的大量倾销,各通商口岸及附近的手工纺织业更是遭受严重冲击,“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之九”。由于土产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出口也逐渐壅塞。据《中国纺织品产销志》,“考棉布之输入,在前清末叶年约七十余万两,民元以来,与时俱增。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笔者注)期间虽一时短缩,然不久即恢复常态,年输入量常在一万六千万两左右。近年关税加高,输入数乃渐少,然最近统计,仍在一万万两左右也。就来源言之,欧战之前,英货占绝对多数,欧战发生而后,日货渐盛,直至近年,日货殆占总值之八成,英货不及二成。此外,俄之花标、荷之漂布、美之绒布、意之染纱织布,虽各有所长,而就全体观之,殊微末不足比拟也”[44]。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上外来洋布的竞争,主要是英货与日货的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棉布输入占大多数,战后日本棉布数量大增,在中国市场呈压倒英货之势,其余国家的纺织品虽也有进口,但不足与英日之输入相提并论。“再就货品花式观之,本色品大半为日货……此等货品原以英货占优势,然近年中下等货品之销路亦已为日货蚕食殆尽矣。染色布输入数量最巨,其中可大别为两类。细纱所织,质薄而光泽较强者,如羽绸、宁绸(棉)、洋板绫、泰西缎等,大半为英货。质地较粗厚,而光泽较弱者,如直贡、哔叽、羽绫等,大半为日货。直贡、哔叽之品质虽不及羽绸、宁绸等品之细致坚滑,而温厚素雅反远过之。故就染色布而言,英货之为日货所压倒,与其谓为价格之关系,毋宁谓花色之关系也。”[45]即日本产棉布虽然在品质上比不上英货,但价格低,且较厚实,迎合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占了上风。“印花布之输入,在欧战前年不过四百余万两,欧战后乃激增,其中以花标及印花斜纹为多,大半为日俄两国货。染纱织布数量较少,亦以日货占多数。”[46]在印花布和色织布市场,日货也占了大部分。

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资料,外商输入的棉织物中,本色布主要有粗细斜纹布、洋漂布、仿土布、棉绒布、帆布,漂染的除各种标布,还有洋纱、织花市布、洋素绸、粗细斜纹布、绉地丝光洋纱、绉纹呢、绉布、羽绫、羽缎、充西缎、泰西缎、洋宁绸、哔叽、巴布、直贡、板绫、罗缎、洋府绸、冲毛呢等,印花布有洋纱、斜纹哔叽、绉纹呢、洋罗、羽绸、提花洋纱、人字哔叽、棉直贡等。这些进口织物的名称很多属于丝绸品名,如绸、纱、罗、缎、绫,这也是洋布的一种营销策略,让国人将之与习以为常的传统丝织物产生直接的联想

由于羊毛原料质量的关系,我国呢绒产品尽管已从晚清开始生产,但服用性能差,以粗毛呢为主,日常衣着用呢绒大部分系舶来品。民国之初,由于西装的推广,毛织物进口明显增加,但多为用于秋冬季外衣料的粗纺毛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精纺毛织物输入,连绸缎面料占优势地位的袍褂和旗袍也开始采用精纺呢绒,于是进口量一年盛于一年。20世纪30年代最流行的呢绒织物,主要有细哔叽、麦尔登呢、华达呢、直贡呢、薄花呢、羽纱、大衣呢等。这些呢绒洋货的冲击对象不是传统的毡毯业,反而是土布业和绸缎业。(www.xing528.com)

绸缎业是我国民族根基最坚固的产业,也受到了外来织物的冲击。其中以南京缎业与建绒业的衰落最为明显。南京最著名的产品是元缎,过去缎业之所以发达,是“因用途较广,政府明令尚元,如男子之马褂及便帽、靴鞋,女子之袄、裙,皆用元缎,是以销路非常畅利。迨直贡呢外货输入,人心见异思迁,其初仅购为衣料,继则鞋帽皆采用之”[47]。另一个优势产业建绒,“昔称大宗,其机在孝陵卫,故又曰卫绒。制暖帽沿边者,非此不克。另有剪绒者,为专门之业,织成而修整之。近日为西洋绒所排挤,质虽不佳,其价廉甚,建绒于是日索矣”[48]。与同为丝织业重镇的苏州、杭州相比,南京的丝织业传统根基最深,在近代西方文化冲击下掉头也最慢,技术上一直采用传统木机,整个行业在进入民国后可谓举步维艰,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了。

内销市场如此,外销市场也遭遇了来自日本产品的竞争。近代著名企业家、美亚织绸厂总经理蔡声白在《中国绸业概况》中称:“吾国因产丝极多,绸产亦随之而发达。故绸缎遂为输出货物之大宗,每年几值海关银二千余万两。唯绸缎有普通绸缎与茧丝绸缎之分,前者为家蚕丝产品,后者为野蚕丝产品。前者少时约千余万两,多时一千七百余万两。后者少时五百余万两,多时一千三百余万两。其大部分系运至香港,再由香港转运至南洋群岛、印度各地。余如朝鲜、澳洲等处亦有输出,唯不及运入香港而由转口之多。自人造丝织物勃兴以来,华绸出口逐渐减少,益以日绸向南洋、印度等处积极推销,华绸出口遂益呈减退。近数年来,华绸出口至之不振,盖以此也。”[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